“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收获作业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夺取丰产丰收的最后一道关键程序。小麦收获工作量大、时间集中,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小麦机械化收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完成作业,避开自然灾害的侵袭,确保丰产丰收。据统计,我国小麦机收率已达97%左右,但收获损失是小麦粮食最大的损耗,这与其机械水平、收割时机、品种特性、收获作业操作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小麦收获前,农机手应提前检查调试好机具,了解小麦生长及田块情况,确定适宜收割期,严格执行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高效,努力减少小麦收获环节损失。
一、作业前机具检查调试
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前要做好充分的保养与调试,使机具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以降低故障率,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一)作业季节开始前的检查与保养。作业季节开始前要依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在整个收获期能正常工作。(二)作业前的检查准备。作业前,要检查各操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发动机机油、冷却液是否适量;仪表板各指示是否正常;轮胎气压是否正常;传动链、张紧轮是否松动或损伤,运动是否灵活可靠;检查和调整各传动皮带的张紧度,防止作业时皮带打滑;重要部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有无漏水、渗漏油现象;割台、机架等部件有无变形等。备足备好田间作业常用工具、零配件、易损零配件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二、确定适宜收获时间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进行,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确定收获时间,还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收割顺序,做到因地制宜、适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小面积收获宜在蜡熟末期,大面积收获宜在蜡熟中期,留种用的麦田宜在完熟期收获。如遇雨季迫近,或急需抢种下茬,或品种易落粒、折秆、折穗、穗上发芽等情况,应适当提前收获时间。
三、机收作业质量要求
根据 JB/T5117-2017《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要求,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总损失率≤1.2%、籽粒破损率≤1.0%、含杂率≤2.0%,无明显漏收、漏割。割茬高度应一致,一般不超过15厘米,留高茬还田最高不宜超过25厘米。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漏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为提高下茬的播种出苗质量,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带有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确保秸秆均匀分布地表。
四、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的措施
(一)选择作业行走路线。联合收割机作业一般可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反时针向心回转、梭形收割三种行走方法。在具体作业时,机手应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转弯时应停止收割,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要边割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割麦子,造成漏割损失。(二)选择作业速度。(三)调整作业幅宽。(四)保持合适的留茬高度。(五)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六)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七)收割倒伏小麦。适当降低割茬,以减少漏割;拨禾轮适当前移,拨禾弹齿后倾 15—30 度,或者安装专用的扶禾器,以增强扶禾作用。倒伏较严重的小麦,采取逆倒伏方向收获、降低作业速度或减少喂入量等措施。(八)收割过熟小麦。小麦过度成熟时,茎秆过干易折断、麦粒易脱落,脱粒后碎茎秆增加易引起分离困难,收割时应适当调低拨禾轮转速,防止拨禾轮板击打麦穗造成掉粒损失,同时降低作业速度,适当调整清选筛开度。
五、培训与监督
机手、种植户和从事收获质量监督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小麦品种、小麦含水率、种植模式、收割地形等方面的农艺知识,掌握收割机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知识以及作业质量标准要求。农机管理人员可通过巡回检查监督作业损失等情况,监测时发现损失率偏高的要及时提醒服务组织和机手,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机收减损水平并在损失偏大或出现其它不合乎要求情形时,要求机手调整,仍然不合要求的,应更换作业机器,确保麦收安全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