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创新驱动协调发力打造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7日
有声朗读:

2024年,临沂市农科院(农广校)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提高,线上培训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抓实建强主体、路径突破、金融赋能、培树典型四项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富有沂蒙特色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品牌,实现了“培训一批学员、带动一方农民、助推一项产业”的良性循环。2024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003人、鸿雁人才3100人、素质素养培训行动村212个,任务量居全省第一。

一、建强主体,实现高素质农民与四雁人才协同发展

在培训主体上,积极建立“院校+基地+田间学校”的培训主体,形成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四雁工程”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培训模式。一方面,深化实施“四雁工程”培训,分类设置直播电商、精品民宿、农用无人机和循环农业等14类特色专题,培育3100名鸿雁人才。中央农办《农村要情》专题推广我市“四雁工程”经验做法,副省长陈平同志做出肯定性批示,省委农办专门行文转发推广。另一方面,制定全市农民田间学校地图,认定100家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储备100名优秀讲师和100门精品课程,不仅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实践操作的场所,实现“培训+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从根本上破解培训与产业两张皮问题。

二、突破路径,实现分类培训与实战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路径上,将分类培训与实战培训相结合,确保农民学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让培训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一方面,推出“农科沂蒙”网络大培训,设置17个专题,通过“爱临沂”客户端播放,点击量达380万人次,本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打造成为了具有临沂特色、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网络培训品牌,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的配套活动。另一方面,联合市委组织部,举办“第一书记村产业发展”“农民田间学校CEO”“新农人网络电商”等专题班次。创新课程设置,设立《农科专家推介致富项目》栏目,邀请市农科院专家推介新品种、新技术。设立《村支书话振兴》栏目,邀请村党支部书记分享自己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故事。对接电商供应链,首开“开播带货”实战先河,分小组现场真实开播,每组一小时直播实战带货金额200-600元,学员们迅速成长为直播达人。沂南县学员开设的拼多多店铺实现日发货1000单,莒南县4个村书记抖音号起号成功,“丹参村书记宋百龙”账号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不仅为自己的产品打开了销路,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金融赋能,实现金融服务与创业孵化双重保障

在金融助力上,着眼于解决农民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开发“纯信用、低利率、易申请”的信贷产品,配套“可担保、有贴息、能补偿”等政策。一方面,政府牵头建立融资需求常态化摸排对接机制,畅通银行和农民的沟通渠道,形成“摸排需求-对接放贷-跟踪服务”工作闭环,累计摸排涉农主体1.36万家、融资需求102.16亿元,授信4847家、43.36亿元,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客户资源,搭建起政府、金融机构、农民之间信息及时互通、供需精准匹配、需求有效满足的高效平台。另一方面,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创新推出了“新型职业农民贷”“头雁领航贷”“归雁回引贷”“鸿雁丰翼贷”“雁阵齐飞贷”等系列产品,建设17个县级四雁人才创业孵化园区,设立156个乡镇四雁人才服务驿站,累计向14.37万家四雁主体发放贷款20.81万笔、386.97亿元,带动周边7万余名农户就业,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水”。

四、典型培树,实现社会氛围与产业发展双赢

在培树典型上,注重农民大师与杰出代表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及时调研农民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增设《高素质农民讲创富故事》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农民担任讲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传授实用的种植、养殖和营销技巧,让学员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另一方面,组织我市高素质农民参加2024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获三个团体优秀奖、三个优秀组织奖,其中红茶加工赛项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激发了广大高素质农民学员学技能、用技能、增才干的热情;评选全市“十佳”和“百优”高素质农民,树立了一批以“田园秀才”、“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优秀农民,学员李桂全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桃园1200亩、大棚桃树100余亩;学员陈玲从学校园丁转型为农林园丁,带动当地蓝莓种植从“小众产业”发展为规模超2万亩“特色产业”。这些典型先进,不仅成为广大高素质农民的榜样,更带动周边村庄的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影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上一条:临沂市2025年“农安护民”冬春农民大培训全面启动 下一条:小平台大民生,临沂市“找专家”小程序的温暖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