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气温回升迅速,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春花生播种。但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市气温波动较大,存在倒春寒风险。为保障春花生生产安全,实现优质高产,特提出以下种植指导意见。
一、因地制宜,选好品种
各地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及种植习惯,选择适宜的花生品种。山区丘陵地带,可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耐瘠的品种,如山花15号、花育9518等;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宜种植产量潜力大的品种,像花育60、潍花8号等。同时,注重品种的抗病性,青枯病常发区域优先选用远杂9102、豫花23号等抗病品种。建议农户从正规渠道购种,确保种子质量。
二、适墒播种,保住水分
1.造墒保墒:花生播种时,适宜的土壤墒情为最大持水量的60%-70%。墒情不足时,务必提前造墒,可在播种前7-10天进行灌溉,待土壤墒情适宜后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对于已具备适宜墒情的地块,播种后及时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住底墒。
2.起垄种植:大力推广起垄种植技术,一般垄高10-15厘米,垄距80-85厘米,垄沟宽30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起垄种植可增加土壤通气性,利于花生根系生长,还能在降雨时有效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三、适当晚播,躲避低温
春播花生不宜过早播种,尤其是高油酸花生品种,对低温较为敏感。普通花生春播,建议在4月25日-5月10日进行。高油酸花生需连续5天内5厘米平均地温稳定在18℃以上方可播种,相比普通花生,播期应适当推迟,建议在5月1日-5月15日进行播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降温天气来临前播种,降低倒春寒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四、播前处理,防控病虫
1.种子处理:花生种子剥壳后,仔细筛选分级,剔除病粒、虫粒、发芽粒、霉变粒及损伤粒,按大、中、小分为三类,一、二级种子分类保存、分级播种,保证出苗整齐。
播种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用合适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例如,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预防苗期病害。
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与细土20-30公斤混合均匀后撒施于地面,翻耕入土,进行土壤处理。
五、合理密植,保证苗数
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宜稀植,旱薄地块宜密植。采用单粒精播时,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13000-15000株;双粒播种,每亩密度为8000-10000穴。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花生产量。
六、科学施肥,保障营养
施肥遵循“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优先选用缓控释肥和有机肥。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和花生产量目标,精准确定施肥量和肥料配比。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花生专用缓控释肥40-50公斤。另外,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可增施硼、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如硼肥基施或花期叶面喷施,钼肥可采取拌种或与根瘤菌剂混合拌种方式
七、预防倒春寒,做好应急准备
1.密切关注天气:各级农业部门和种植户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动态。在倒春寒来临前,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2.应急防护措施:若预计有倒春寒天气,可在低温来临前,对花生田进行灌溉,增加土壤热容量,稳定地温。
3.增强抗寒能力:苗期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作物防寒抗冻能力。
八、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稳健生长
1.查苗补种:花生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发现缺苗断垄,立即进行补种。补种时,选用与原品种相同的种子,确保苗全苗齐。
2.中耕除草:花生生长期间,适时进行中耕除草。苗期浅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结,增温保墒;花针期深中耕,促进根系下扎和花针入土。结合中耕,拔除田间杂草,或在杂草3-5叶期,选用适宜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注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避免产生药害。
4.合理浇水: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合理浇水。苗期一般不浇水,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花针期和结荚期是花生需水关键期,若遇干旱,及时浇水;但在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烂根、烂果。
5.病虫害防治:加强田间病虫害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叶部病害如叶斑病、锈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等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根腐病、茎腐病等,可选用四霉素、嘧菌酯等药剂灌根防治。虫害方面,蚜虫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采用毒饵诱杀或药剂灌根。
九、适时收获,确保品质
春花生一般在大部分荚果饱满成熟时收获,小果品种饱果率达75%以上,大果品种饱果率达65%以上,或当气温降至15℃以下时,趁晴好天气及时收获。
收获后,尽快晾晒或烘干,使花生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以下,防止发芽、霉变,确保花生品质。收获过程中,尽量做到分品种专收专储,提高花生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