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行动,通过创新“头雁”组织联建、“归雁”人才联育、“鸿雁”活动联办、“雁阵”发展联动的“四雁四联”模式,打造“党建链”,做强“产业链”,延伸“服务链”,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人才聚、产业兴、发展好”的乡村振兴之路。获评全省现代农业十强县,5月份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到沂水县现场观摩;6月18日,央视《对话》栏目走进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成功录制“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节目。
头雁组织联建,培优乡村振兴“主心骨”
探索党建引领片区推进模式,以组织融合引领治理融合、服务融合、发展融合。一是头雁联建共育。创新实施县委提级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级班子机制,推动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双优化”和治村能力、带富能力“双提升”,新调整选配村党组织书记46名,配备“兵支书”278名,打造过硬战斗堡垒,5名村党组织书记获评“王传喜式好支书”,5个村党组织获评“代村式好支部”。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支书王成成带领全体村民,以闲置宅基地入股,建成特色民宿12套,创办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如今西墙峪村成为“宿民居、游青山、忆历史”的网红打卡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老区山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好路子。二是组织联建共促。把建设实体化、规范化的片区党委作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推动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的关键一招,在5个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先行先试,成立实体化、规范化运行的党委,配备“1+N”工作人员,明确“2+X”工作职责,落实“四有”保障措施,通过强村带弱村、强企(社)帮弱村,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队伍联动、资源联享、发展联促。截至2023年7月,全县357个行政村,23%的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三是产业联建共谋。规划实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百千工程”等11个县级以上片区,覆盖209个村、占全县村庄的60%。有效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入片区建设,累计整合各类资金6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将片区打造成为基层党建示范区、“四雁工程”引领区、产业发展孵化区、秀美乡村展示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归雁人才联育,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整合金融、资金、人才、技术等激励政策,增强“归雁”内引拉动力。一是主动抛出“橄榄枝”,让“飞雁”变“归雁”。紧盯在外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大学生等,制定出台《人才十条》,配套出台招商引资、创新创业、金融助力等助农政策,常态化开展“归雁”人才返乡创业宣传活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等“归雁”入乡。召开“归雁兴沂共话发展”高层次人才新春茶话会,44名沂水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代表欢聚一堂,共谋发展;在全县范围内走访高层次人才992人,乡土人才2126人。黄山铺镇积极对接留学生刘丹阳返乡创业,创办山东领航花卉有限公司,年产蝴蝶兰、红掌等高档花卉11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被评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积极出台扶持服务政策,让“飞雁”变“创雁”。创新“归雁”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设立乡土人才服务站、“沂水匠人”服务站18处、创建项目库1处,涵盖适合返乡人员创业的项目200余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6笔、1.1亿元,让更多的“归雁”干有项目、干有资金。诸葛镇小峪村村民苗健自2008年回村开办养鸡场,到现在转型绿色产业观赏鱼养殖,已建设“鱼菜共生”大棚1处、观赏鱼繁殖大棚6处,年利润突破4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9120元、促进村集体增收2880元。三是打造育才“孵化园”,让“归雁”变“留雁”。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七彩云”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5处,高标准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设立院士工作站2处、博士后工作站3处,2022以来招引157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鸿雁活动联办,深耕乡村“大空间”
联合政府、农广校、合作社等,通过培训+激励+推介,内育鸿雁,打造精英做强龙头。一是重培训,让乡土人才有技能。设立沂水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建设科技示范基地32处,创新“学院+中心+基地”培养模式,分批次、分类别对种养能手、文化人才、能工巧匠和乡村好青年等“鸿雁”进行轮训,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4588人、农村实用人才7.8万人,发展新农民、培育新农人。崔家峪镇凤凰湾村石运良经过培训,从“养蚕小白”变身“土专家”。截至2023年7月,凤凰湾村共有桑树面积320亩,带动全村100多人实现再就业,年均收入12000多元。二是重激励,让乡土人才有干劲。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荣誉授予、职称评定等途径,推动形成人才“裂变效应”,壮大乡土人才队伍。用事业激励人才,以人才激励事业,实现人才和事业的双赢。沂城街道“鸿雁”人才王学文从家庭作坊起步,经过多年人才政策培育,在企业转型升级中不断学习钻研,成长为农业机械整机制造企业的法人代表,拥有料筒提升液压榨油机等发明专利140余项,获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沂水县本土培养的首位院士。三是重推介,让乡土人才有舞台。举办“苹果擂台赛”“大樱桃文化节”“桃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搭建起乡土人才展示才华、交流合作的舞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龙家圈街道农民肖庆仁从果树种植起步,经过县里扶持,事业逐渐做大,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灵泉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周边群众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雁阵发展联动,打造共富“新样板”
针对“雁阵”散而弱的特点,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同业联合”“同域联合”。截至8月底,新增农民合作社151家,累计登记注册数2157家;新增家庭农场186家,累计登记注册数1597家,市级以上示范社示范场分别达到150家、90家。一是家庭农场联动抱团发展。成立家庭农场协会,选取19名善经营、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家庭农场负责人担任协会班子成员,吸纳135个家庭农场加入协会,形成合力谋发展、抱团闯市场的新“雁阵”格局。二是村社联动共建增收。积极探索生产经营型、土地股份型、服务(劳务)型、综合型等多种模式,党支部领办创办372家合作社,带动全县合作社发展,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农村的资源优势三者叠加整合,实现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共建共享共赢。三是双社联动多方共赢。在镇级成立总联合社,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8家,开展双社联合,增强联合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马站镇15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山东农发集团联合共建,开展粮食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粮食单产增加100-200kg,村集体每亩增收500-700元,户均亩增收150-300余元。四是信用金融联动助力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编制《金融助力“四雁工程”政策产品汇编》,建立全县425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白名单”,与12家银行精准对接,打出美德积分金融转化、产业链金融辅导、四雁振兴贷等一整套“组合拳”,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截至2023年9月,发放美德信用贷款561笔、9.18亿元,发放四雁振兴类贷款6.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