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区动态 > 正文

蔬香瓜甜 汶水云绿——沂南县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掠影

来源:临沂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3日

今年以来,沂南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集聚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苏村镇“蔬香瓜甜”和依汶镇“汶水云绿”衔接推进区,建设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动力越来越足,活力越来越强。

沂南是蔬菜种植大县、畜禽养殖大县,每年有30亿公斤蔬菜、2.5亿只肉鸭从这里走向市场。依托资源禀赋,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沂南县衔接推进区的建设重点。

“苏村是传统农业大镇,光高温蔬菜大棚就有8000多个,是沂南黄瓜的主产地,基本上家家有大棚、黄瓜不断茬。”苏村镇党委副书记崔跃花告诉记者,虽然苏村的产业基础比较好,但是也面临着种苗不足的“痛点”。

“全县每年需要黄瓜种苗约10亿株,但是我们自己提供的却只有3亿株。”沂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徐继明清晰地感受到,种苗的“痛点”不止在苏村,在整个沂南县都是大问题。

产业发展,种子为先。为了给黄瓜产业发展提供“芯”动能,苏村镇利用“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联合卧龙种业,在衔接推进区内的仕子口村新建了天津科润黄瓜育苗基地,基地建设育苗大棚7个,每年可实现育苗8000余万株。

在解决上游种苗问题的基础上,苏村镇还不断完善产业链条,规划建设苏村黄瓜产业发展中心、黄瓜深加工、沂南黄瓜产业会客厅等10余个项目,推动苏村黄瓜产业向绿色高效、数字化管理、高质量转型发展。

苏村镇衔接推进区的黄瓜苗栽正旺,25公里外,依汶镇衔接推进区的小鸭正在健康生长。

11月21日,在依汶镇农丰农牧循环产业园的鸭棚里,毛绒绒的小鸭正在四层“豪宅”(四层立体养殖笼舍)里惬意地享受美食,农丰农牧技术员宋桂辉驾驶着超高“电动车”穿梭在笼舍间,仔细观察着小鸭们的情况。

“依汶镇是养殖大镇,年出栏肉鸭4000万只。”依汶镇副镇长潘成龙告诉记者,肉鸭养殖在为百姓带来良好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养殖粪污处理难”这一大堵点。“仅依汶镇,因养殖而产生的粪污每年可达15万吨,解决养殖粪污难题迫在眉睫。”于是,农牧循环产业园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应运而生。

依汶镇农牧循环产业园区在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实现了农牧结合、无缝链接、闭环发展。园区设置规模养殖、有机肥生产两大板块,养殖板块创新引进“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的生态笼养技术,年出栏肉鸭2000万只;有机肥制造板块投资1.56亿元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项目,利用畜禽粪污制造有机肥和沼气发电,建成后可实现年利润3000万元。

在依汶镇,循环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农牧产业园里,还体现在种养结合上。11月21日,在沂南县依汶镇朱家里庄村的“鱼菜共生”基地里,大大小小的鱼池中各色鱼儿游来游去,鱼池旁的鹅卵石石缝里小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在地面上建鱼池、石缝里种蔬菜的“鱼菜共生”系统成为依汶镇农业生产的一道新风景。

何为“鱼菜共生”?基地经理助理范前程告诉记者,“鱼菜共生”就是在一个大棚中让鱼和蔬菜共同生长,先投喂饲料养鱼,再利用水循环把鱼的排泄物带到鹅卵石种植区域,由微生物分解后蔬菜吸收营养并净化水源,净化后的水再回到养鱼池。鱼肥水,水浇菜,菜净水,水养鱼,实现了养鱼不换水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从农牧循环产业园到“鱼菜共生”,依汶镇通过发展循环产业,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1065.5吨,不但可以实现碳汇交易,还能为其他工业项目提供能耗指标,有效打通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痛点、堵点和瓶颈,实现了农牧结合、种养一体,无缝连接、闭环发展。

乡村振兴路是一条经济提振和村居美化并举之路,在沂南县衔接推进区建设过程中,苏村镇和依汶镇聚焦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沿着苏村镇衔接推进区入口前行,虽是初冬,路两边的波斯菊却仍在开放,车行不远便来到北于社区。看着眼前整齐明亮的屋舍、干净平坦的道路、设施齐备的广场,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在全县环境卫生评比中倒数的村子。曾有年轻村民在网上戏言:“好几个月没回来,找不着自己的村了。”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苏村镇不断完善推进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今年以来,苏村镇投资3157.4万元,在推进区内14个村居开展道路硬化及油漆铺设、路沿石铺设及两侧菜园地整治、车位铺设、汪塘整治、亮化、拆除私搭乱建、筹建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推进区内村域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村庄环境进一步优化。

同样的变化,在依汶镇也正发生。依汶镇根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投资2000万元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硬化3万余平方米,用电线路改造7千余米,新增变压器12套,路灯安装790盏,污水沟渠铺设修建2万余米,断壁残垣整治177处,汪塘治理21200平方米,建设三级沉淀池8个、村庄内部停车位及小微菜园150余处,一个个风景秀美的村庄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

“望得到山水,也见得到产业;记得住乡愁,也看得到奔头。”勤劳勇敢的沂南人民,正以实干为笔、汗水为墨、乡村为图,奋力描绘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崭新画卷,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