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振兴正从谋篇布局迈向深耕细作。沂水县紧紧围绕“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发展新高地,建设秀美新沂水”的总体发展定位,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先行战略,以“大而强、富而美”为主攻方向,选取院东头镇、黄山铺镇和崔家峪镇、泉庄镇等4个连片镇,分别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共同打造富美先行示范区,奔着全域、全员、全方位振兴的目标奋进,让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多彩院东头 富美先行区
院东头镇位于沂水县西南部,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
去过的人心心念念,没去过的人时刻惦念。在这片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院东头镇用不同的色彩讲述着发展的故事:青铜器物,红色沃土,绿茶沁香,生姜生金,蓝天白云,景区密布……
在沂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院东头镇以“多彩院东头、富美先行区”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努力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面推动“五大振兴”,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水模式。
不负好时光,乡村振兴忙。记者近日走进院东头发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这里光彩夺目,更胜以往。
展示风土人情,记录家乡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沂蒙山,来沂蒙山做客,院东头镇土生土长的主播“沂蒙小凤凰”成功“火出圈”。在她的快手平台短视频作品里,全国各地的人第一次知道令人生津的“沂水十品”、第一次看到传统与智慧交织的“沂蒙老姜窖”,而当地村委给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餐食的助老行动,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与点赞。
每到丰收时节,“沂蒙小凤凰”便栖身沂蒙直播电商基地,与本土主播一起助农带货。“我们一边整合当地主播资源,进行统一运营,一边发掘新的‘三农’主播,吸引更多人参与直播行业,用新的工作模式改变生活环境。”基地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沂蒙直播电商基地是沂水县首家助农惠农、网络直播带货综合培训中心,建设直播电商培训中心、直播带货间、“沂水十品”展厅(沂蒙土特产购物中心)、仓储物流、旅游服务五个功能区。目前基地销售农副产品、家纺等日发货量2000单以上,预计今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
如果说网红经济、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重了发展的色彩,那么农文旅融合则为院东头美丽乡村插上了“振兴翅膀”。
峙山密水间,诗意栖居地。漫步师家崖村,徜徉于徽派风格的状元府、大夫第、茶楼、戏台、苏式园林、水上公园,大到空间布局,小到砖瓦草木,仿佛梦入江南烟雨路。这处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景区是峙密山居项目,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补充沂水旅游产业链产品,可以带动周边群众12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家住景区旁,吃上旅游饭。四门洞村发挥紧邻5A级景区萤火虫水洞区位优势,改造提升村内9处闲置宅基地、坍塌房屋,打造花筑·洞贤居民宿,以每年18万元的价格交给第三方承包运营,带动村里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成员和村内脱贫户实现增收。
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乡村共富。沂水县依托县内旅游大环线,结合村居整治、秀美沂水建设等,在天上王城、萤火虫水洞、天然地下画廊等景区周边,充分利用荒坡、沟渠、空闲宅基地等闲置废弃资源,挖掘过去不被重视的山林、石墙、茅屋、溪流、河湖等原始自然生态和淳朴民风民俗,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开发民宿6家,涉及闲置宅基地63处。
水韵黄山铺 诗画新家园
离开宛若明珠的院东头,来到“全域乡愁”的黄山铺。
沿着通村道路一路驶来,一旁是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村落,一旁是流水潺潺、飞鸟蹁跹的村畔湿地。闾水叠翠、龙池圣水、双崮映霞、花海沁香、古街听泉、千年杏林、登台点将、桃林春醉等“黄山八景”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如今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大匡庄村的村民说。
近年来,黄山铺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创建全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抓手,围绕“八美与共,各美其美”总体思路,同步推进“最美先锋、畅美道路、秀美河湖、优美生态、和美文化、富美产业、净美村庄、靓美城镇”等八个方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业一品牌”的大美格局,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擦亮“水韵黄山、诗画家园”特色小镇品牌,全力打造沂蒙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注重头雁领航,培育“最美先锋”。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培育组织建设、党员干部、乡村人才三个领域的“最美先锋”,4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公开优选98名优秀人才成为村级后备干部,发展农村创客致富带头人200余人,担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坚持建管并重,铺绘“畅美道路”。投资1.3亿元,围绕全域联动贯通,持续推进道路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农村通户道路实现“户户通”,同步沿路打造42处立体景观节点,确保200米见景、1000米有园。
推进三河同建,扮靓“秀美河湖”。以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为总抓手,对清源河、胜利河、泉庄河进行沿河道路改造提升、河道修复和生态绿化。同时探索党支部引领、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水利”平台赋能的“全民治河”模式,河道管护走向精细化常态化。
突出绿色为先,共建“优美生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实行村庄田园共治,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探索出的9项机制获全省推广,6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让美丽乡村碧水长流。
优化三产协调,孵化“富美产业”。坚持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引领区、优势工业聚集区、休闲旅游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就业6300余人。
深入挖掘特色,厚植“和美文化”。大力培育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禅意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引领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
统筹五类并进,提升“净美村庄”。把全镇48个村按照文化挖掘、传统村落、非遗展示、生态环境、规范提升5类模式分类施策,完成绿化村庄4万平方米,改造墙体立面1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920盏,建成10处“乡村客厅”。
围绕五化一体,建设“靓美城镇”。按照生活宜居化、环境景观化、管理智慧化、保洁精细化、广告牌匾统一化的要求,提升基础配套,完善服务职能,建设“靓美城镇”。
泉庄崔家峪 奋进正当时
伴着缠绵乡愁前行,有着“七彩崔家峪·花果养胜地”“天上王城·天下泉庄”之称的崔家峪和泉庄便出现在眼前。
这里基础条件完备、产业发展稳固、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两处国家4A级景区“天上王城景区”和“沂蒙花开旅游区”常年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根据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沂水县审时度势,主动争取,打通区域限制,“撮合”崔家峪镇与泉庄镇共同建设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围绕“产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五项重点,投资8.98亿元,实施42个重点项目。
坚持产业带动,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区充分发挥有山有水有灵气、有史有景有文化的优势,突出农业标准化、文旅特色化发展主线,加快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投资7.42亿元,其中衔接资金0.19亿元、行业部门资金0.56亿元、社会资金6.67亿元,实施烟叶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金龙山蜜桃产业园项目、农产品加工车间项目、原舍桃颂民宿项目等产业发展项目17个。
狠抓环境整治,推进秀美沂水建设。推进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投资1.52亿元,其中衔接资金0.31亿元、行业部门资金0.87亿元、社会资金0.34亿元,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马莲河温凉河综合治理、垃圾中转站、水土保持等4大类22个环境整治项目。
加强教育培训,拓宽引才聚才渠道。针对农村高层次人才缺乏,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实际,推进区积极培养基层组织人才、新成长劳动力,培训致富带头人,持续开展人才交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处,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0个,培训农技人员600人次。
聚力乡村治理,厚植文明良善之治。强化德治引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法治乡村,到群众中间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实施农村“法治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完善农村公共区域监控系统。创新自治活动,投资370万元建设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提升村级活动场所。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政策有效衔接。推进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以用活金融政策为例,推广“齐鲁富民贷”,发放贷款1200余万元,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在开发乡村公益岗位方面,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今年设置岗位315个,上岗脱贫户人均年增收7200元。
三区同建,一体推进,示范先行,全域振兴。沂水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强化示范区的政策、资金、考核保障,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在院东头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投资22.1亿元,实施五大振兴项目45个;在黄山铺镇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投资9650万元,实施“八美”项目10个;在崔家峪镇、泉庄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投资8.98亿元,实施推进区项目42个。做大做强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产业转移“大后方”、休闲旅游后花园,通过新建项目增加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着力将示范区建设成实力的乡村、农民的乡村、活力的乡村、宜居的乡村、奋进的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沂水县以示范区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信用管理嵌入乡村治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完成4个试点镇12.8万名农村居民、375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1043个村集体的信用评价,实现了信用小积分撬动志愿“大服务”,助力“大发展”,换来“大满意”,形成了“崇信向善、信用有价”的浓厚氛围,促进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社会更加和谐。
三区同建打造示范先行区,四镇聚力共建振兴新高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美先行“沂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