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莒南县洙边镇金龙湖环湖路上,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和路两旁碧绿的茶园、金黄的稻田融为一体。随着车子逐渐深入,北茶融合发展示范区、山东省新华书店诞生地旧址、茶韵码头、沂蒙民宿映入眼帘,历史与时尚在这里衔接,古朴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处处涌现出奋进的活力、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份丰收,离不开莒南县接棒新使命、探索乡村振兴新机制的先行先试。2022年3月初,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下达《关于明确衔接资金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名单的通知》(鲁乡振发〔2022〕9号),赋予莒南县大店镇、洙边镇“山东省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发展定位,为接续奋斗走具有莒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强大动力。
适度超前谋划全局
作为山东省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该如何建设?
在莒南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看来,集中推进区建设关键在宏观领域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推进机制,立足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治理体系建设等微观项目实施,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集中推进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沂蒙高地、莒南好例。”今年6月,两个集中推进区规划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莒南县踏上接续奋斗的乡村振兴新征程。
大店镇推进区立足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一河两岸、五区共建”的空间格局,即以浔河为中心,在河北岸建草莓产业提升区、河南岸建粮食产业提升区,打造五大示范区。衔接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完善草莓、水稻产业发展链条,补齐草莓产业发展短板和保障粮食安全2大核心功能,以及整体提升10个村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洙边镇推进区把12个村居确立为核心区,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心三业五区”,即以金龙湖有机茶基地建设为中心,推进茶、板栗、文旅“三业”融合发展,打造党建引领、环境整治、村级治理、美丽宜居、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区,进一步凸显茶、板栗两大基础产业和文旅生态游富民增收示范带动作用。
为干出好例、示范带动,莒南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多部门共同参与,为集中推进区建设提供资金、用地、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坚实保障。截至目前,两个集中推进区2022年度19个衔接资金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建设总进度达到实施方案工程量的70%。
科技赋能端稳饭碗
“这一株水稻有800多粒,亩产将突破1000公斤。”9月21日,大店镇四角岭村党支部书记、德程农场场长耿洪强一边掂着沉甸甸的稻穗,一边向记者介绍“袁隆平院士杂交稻高产攻关田”里水稻的长势。
六年前秋收时节,袁隆平院士来到四角岭村,亲眼看着由他指导培育、在德程农场栽种的超级杂交稻“超优1000”收割,并创下山东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袁老曾跟我说,要端住饭碗,种水稻就既要质,又要量。我后来给袁老许下一个心愿,产量争取每公顷突破18吨。”六年来,耿洪强努力实现这个愿望,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下,一方面更新换代超级水稻品种,推广覆膜种植,施用富硒肥料,操作无人机打药,产量不断刷新中高纬度世界纪录;另一方面把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推广出去,带着更多父老乡亲增收,创造更大效益。
滚滚稻浪旁,一处粮食加工车间拔地而起,崭新的烘干机调试妥当。“去年年底,了解到要建设集中推进区,我就去镇政府探消息、要政策,争取来了盼望已久的项目。”耿洪强说,及时烘干、安全入仓是粮食生产全机械化最后一个关键环节。随着粮食加工车间的建成,村里和周边村实现了粮食耕种、植保、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解决了“看天晾晒”难题,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
水稻产业是大店镇的两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集中推进区建设过程中,该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投入衔接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自筹资金等235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5个,补齐粮食产业发展中的育苗、种植、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品牌建设等短板弱项,实现粮食产业全链条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随着“链”上发力、健康发展。
莒南县初心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大店镇首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许家滩井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许兵前脚刚送走上门“取经”的兄弟县新农人培训班,后脚就拨通镇扶贫办负责人的电话,急切询问村里的粮食加工车间项目什么时候启动。
“从去年开始,合作社试种市农业农村局推荐的水稻新品种‘济远198’,亩产达到700公斤,比原来品种产量高出100公斤。”许兵告诉记者,粮食丰产了,苦恼也来了。原来,合作社负责粮食种收和销售,中间的加工环节“外包”给了60多公里开外的河东区八湖镇某粮食加工站。“一来一回,烘干费、运输费、损耗费相加,相当于每公斤粮食增加6分钱成本,按今夏收34万公斤小麦计,得多掏2万多块钱出去,心疼啊。”
许兵对合作社生产开销“精打细算”,对集中推进区项目落地“日思夜盼”,对社员增收、困难群众兜底更是时刻放在心上。他发挥“头雁”带动作用,紧跟市场走,领着社员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小麦、玉米、富硒水稻、早熟草莓,年均分红在30万元左右。
目前许家滩井村还有3户享受政策脱贫户,王文义是其中一户,今年除了继续从合作社获得分红外,还多了一份村保洁员的公益岗工作。“领着月工资、年分红,党员干部帮着解难题,俺家生活越来越好。”王文义激动地说。
特色产业越来越旺
登上金龙湖畔的望茗阁,一观水浩渺,二嗅白茶香,三觉衔接妙。
“由远及近,依次是在脱贫攻坚最吃劲之时上的以色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今年年初建设的茶叶规模化种植大棚项目,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茶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示范区项目是洙边镇集中推进区的核心产业项目之一,是引领全镇5200户茶农、3.2万亩茶园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脑。”洙边镇人大主席杨现峰说起集中推进区的发展如数家珍,言语中透着自豪感。
上世纪5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南茶北引”,让生于南方的“嘉木”扎根齐鲁红都,洙边镇也与茶结下60多年的缘,成就“中国茶叶之乡”“南茶北引第一镇”金色名片。
一片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杯茶见证乡村振兴。记者在北茶融合发展示范区施工现场看到,这个总投资2000万元、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细细端详,楼体外观形似“茶”字,白墙灰瓦,古朴优雅;楼内包罗万象,安装白茶、绿茶、红茶全流程生产线,建立技能实训培训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设立“白茶云仓”,由凤岐茶社指导建设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将建成北方茶区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效融合示范中心。
产业发展“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用5年时间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沂蒙乡村。莒南县将市党代会精神融会贯通于集中推进区建设中,引导洙边镇、大店镇立足“特”、着力“聚”、壮大“链”,因地制宜打造水稻、草莓、板栗等富民产业,建设产业旺的实力乡村。
以洙边镇茶产业为例,他们顺应个性化、多样化的城乡市场消费需求,与浙大山东农研院成立茶产业研究院,与福建正山堂、奇古枝等知名茶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江北率先提出北方白茶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北茶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差异化道路,莒南白茶成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官方指定产品,预计今年茶产业年产值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60%。
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洙边镇注重建立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坚持党建示范引领,深化万企联万村活动成效,9家企业与9个种茶专业村建立帮扶关系,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联产发展的组织振兴新路径;另一方面吸引群众深度参与,镇上成立合作社联合社,22个村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共赢模式,茶农亩均收入从0.8万元增加到1.3万元。
乡村面貌越来越新
在洙边镇书院村金龙湖茶文化园见证一片树叶到茶的奇妙旅程;在“省级美丽乡村”环河崖村或近距离体验茶乡人家的恬静闲适,或坐在茶溪川湖畔餐厅的茶室品茗;在后净埠村参观山东省新华书店旧址,漫步口袋公园……
集中推进区的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莒南县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对现有废旧宅基地、院落进行有偿收回、有效打造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改革,能够有效实现村居整体提升。
今年以来,莒南县两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追求“美丽经济”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大店镇投资100万元,在四角岭村修建村内排水渠及小微田园改造。到2023年,计划再投入衔接资金1300万元,对9个村实施整村改造,确保建一个成一个。
——洙边镇聚焦“诗画茶香、田园牧歌”,实施8个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大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引进滑雪公园、水上乐园等多个文旅项目,年可接纳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
“一个老房梁,会增添一份淳朴与自然,一面石头墙,会让居住体验变得更加亲切自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突出乡土特色、生态理念,保留乡村自然形成的空间布局与原始风貌,改造破损民居外立面,植入互动体验新功能,布置舒适景观环境,使凝结于传统沂蒙村落中的乡村文明基因得以‘传承’‘活化’。”大店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张立华说。
今年以来,莒南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清洁村庄“升级版”,促进“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一村美”向“一片美”转变。放眼集中推进区内外,全县累计打造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90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画卷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