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沂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沂蒙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一、强化监测帮扶,筑牢致贫返贫“防护墙”。一是动态监测防返贫。成立由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等12个部门组成的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底线工作专班,推进行业部门和14个县(区)的数据共享,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等方式,确保致贫返贫风险及时发现、动态管理。截至2022年底,累计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0212人。二是精准帮扶解难题。针对已脱贫人口,组织行业部门梳理制定《防止返贫主要政策清单》,确保过渡期内政策执行稳定;针对监测帮扶对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帮扶、医保社保综合保障、教育专项救助等政策,把致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常态保障提质效。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4.2亿元规模的“济临扶贫协作专项基金”累计收益6175万元,受益困难群众10万余人;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951.15万元,资助学生6341人次;民政部门发放社会救助资金达13亿元,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6.59%。
二、强产业稳就业,激发群众增收“源动力”。一是着力壮大联农产业。加大财政衔接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代种代养等方式助农增收。全年投入衔接资金12.9亿元实施产业及基础设施类项目702个,累计发放各类金融贷款16.14亿元,持续推动群众就业创业增收。二是着力加强项目监管。深化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机制,聚焦“微”“小”项目开展4轮重点核查,2016年以来实施的3702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项目均已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登记管理,全市整体项目资产运转良好。三是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加大城乡公益就业帮扶力度,开展“同帮共富”“万企兴万村”等活动,帮助44448名脱贫群众实现务工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享受政策群众7417人,利用项目收益安排扶贫专岗18861人,全市759家企业设立“公益特岗”4320个。期间,费县团县委发挥1218名“乡村好青年”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创业就业导师团队,打造“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服务站”13处,帮助2100名农村群众就业增收。
三、抓好示范创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一是连片化打造。整镇域实施8个省级、6个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引导政策、资源、力量向推进区聚集倾斜,全力打造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市14个衔接推进区共覆盖15个镇133个行政村270个自然村,计划两年实施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项目378个,2022年已投资19.64亿元建成项目221个。二是特色化培育。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结合各区资源禀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弱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真正促进村振兴、民受益。临沭县“十里薯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三是专班化推进。建立县、乡镇、乡村振兴部门、行业部门四位一体的责任落实机制,县乡成立专班、部门统筹推进,有效保障了推进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夯实振兴责任,树起持续攻坚“风向标”。一是强化工作责任。坚持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压实“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责任;建立联席会议、议事协调机制,带动各行各业全社会形成合力。二是强化督导检查。建立重点任务项目化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定期向县(区)党委、政府通报情况,确保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督导到位。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将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情况列入乡村振兴“夺旗打榜”重点任务,强化结果运用,形成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