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工作动态 > 全市动态 > 正文

临沂市:红色基因激活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7日

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围绕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主动性,从内因上下功夫、外因上做引导,采取精神励志、教育赋能、政策扶持、治理创新等多重措施,激发群众想干能干会干的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生力军。

一、精神励志,激发群众“想干愿干”思想活力。一是以沂蒙精神鼓人心。鼓励县乡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沂蒙精神宣传,创作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电影《燃烧的玫瑰湖》等文艺作品,让群众在精神熏陶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振兴斗志。二是以先进人物树标杆。连续开展沂蒙“乡村之星”、临沂市新型职业农民评选等活动,先后培育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职业农民牛庆花、沂水小棉袄创始人吴照京等典型代表,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三是以正向激励增干劲。在全省率先建立“双定向”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累计评出基层卫生、农业等专业高级职称8939人。探索开展省级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评审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初中高级职称728人,为乡土人才评价蹚出新路子。

二、教育赋能,提升群众“能干会干”发展能力。一是就业培训强本领。在全省率先组建市级职业农民技能提升讲师团,精选241名农业技术讲师骨干,重点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创新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培育高素质农民21357人,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6.8万余人次。河东区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每月举办一期乡村人才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2300余人。二是平台搭建促就业。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等就业帮扶活动,开设“帮您找活”APP,实施“个性化、一对一”精准帮扶,累计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4.73万个,其中安置脱贫人口10623人。三是素质教育夯基础。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让困难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实施“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困难家庭子女给予助学补助,2021年以来累计为6341余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资助951.15万元。

三、政策扶持,蓄积群众“敢干爱干”持续动力。一是做强产业增信心。2021年起,市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奖补资金,重点打造300个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持续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有力增强群众主动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信心。二是龙头引领有方向。注重发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致富带头作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就业。沂南县岸堤镇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新发展珍珠油杏1.2万亩,吸引各类就业人员116人,实现户均增收4200元。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10家,引导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2666家,2022年累计实现经营收入20.26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4亿元。三是要素供应强支撑。设立15亿元市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用好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相关政策,推动更多农产品和服务“进城入市”、城市各类要素和消费“上山下乡”。

四、治理创新,凝聚群众“共建共享”强大合力。一是持续开展乡村塑形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示范引领、奖补激励”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组织开展全市百村示范三年行动计划,9个县全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54个乡镇获评市级园林小镇,784个村争创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深入开展文明铸魂行动。广泛开展好婆媳、五好文明家庭、美在农家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群众支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全市建立红白理事会6860个,实现村(居)全覆盖,丧事简办率达到90%以上。沂南县孙祖镇着力打造“大爱沂南·一抹志愿红”文明实践品牌,成立“夕阳红”“网格蓝”等志愿服务队70余支,开展爱心助残、心理疏导、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覆盖20余万人次。三是创新开展智慧赋能管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智慧化管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上来。费县东蒙镇推行网格化管理、积分制带动、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有力带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激活干部工作热情,乡村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