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坐落于沂蒙山腹地,沂河穿境而过,临沂市沂水县这座千年古城向全国发出诚挚邀约。
山清水秀、绿荫环绕、石墙石房、如诗如画……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生态和谐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这就是沂水县的底气。
近年来,沂水县以“全域整治、全域旅游、全景沂水、全民共富、全面振兴”为目标,探索片区推进、三产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和谐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沂蒙高地中走在前列。
抓村连片串片成面
给乡村振兴“打个样”
陌上花开,故人可缓缓归矣。
春日花朵芬芳、夏季瓜果飘香、秋日米谷金黄、冬日银装素裹,如果来过沂水县诸葛镇的“陌上花开”先行示范片区,那片盛开于深山之中的“花海”定会让您难以忘怀。在2024年度临沂市乡村振兴现场交流暨“四雁工程”推进会上,入选全市十佳乡村振兴项目。
“这里红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秀美,按照‘红绿蓝古今’文旅发展思路,依托崮峪相交、碧水蓝天、林果丰茂的生态资源,我们打造了红色葛庄、茄境北黄、花海店子等诸多网红打卡地。”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党委书记刘涛介绍,片区建设完成后,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1.1万元。
“芳香”正向外四溢。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外,山峰连绵重叠,曾像一堵高墙,围困世代生活在此的村民。如今群山包围之间,林海蔓延,沿途的农家大院、精品民宿、红色记忆馆给小村庄增添了不少热闹与人气。
改变离不开90后“女兵支书”王成成。五年磨合,王成成带着全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摸索前进。如今,西墙峪打造起“宿民居、忆历史、游青山” 的旅游打卡地,发展8家农家乐和12套精品民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2023年5月22日,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来到西墙峪村观摩。6月18日央视《对话》栏目在西墙峪村录制了“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节目,70多位市、县、乡、村党组织书记齐聚,共话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措施。节目播出后,这个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明星”村。
“要成为样板,就得有普遍性、均衡性,既能看,又能学、可复制。”沂水县委书记陈士贤表示,全县有357个行政村和1478个自然村,各村各样,想实现全区域、全覆盖的全面振兴,必须循序渐进,“用好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力量,把村级班子配齐建优,特别是把村支书选准配强,让乡村振兴有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带头人队伍和一线施工队,这很重要。”
在此基础上,沂水确定以县域为主体、以片区为单元、按照 “大规划、小切口、可复制、能推广”的工作思路,一个村一个村地抓,一个片一个片地推,走出了抓村连片、串片成面的路子。
“就像当年建设鲁南、鲁中、滨海根据地一样,山东成为当时全国最完整的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当年抗战是这样,今天乡村振兴也可以是这样。”陈士贤说。
片区怎么抓也是有讲究的。要整体设计、科学布局,避免盲目抓;得集聚资源、攥指成拳,不能碎片化;考虑以强带弱、协同共进,避免不均衡;最后实现稳扎稳打、逐步提升,避免一阵风。
2019年以来,沂水县坚持党建引领下的片区推进模式,先后连片建设了22个县级以上片区,涉及全部18个乡镇,覆盖357个行政村中的230个村,计划在利用2-3年时间实现示范片区建设行政村全覆盖。
产业振兴富民强村
给乡村振兴寻“路子”
在2024年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沂水县首次上榜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并成为临沂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第二天,沂水县委书记陈士贤在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4平行论坛上,分享了片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在片区推进的模式下,沂水县以“富民强村”为核心路径,把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念好“山海经”、践行“两山论”、抓好“土特产”。村级坚持“一村一品”,镇域坚持 “一镇一业”,在全县层面上则要做大做强食品产业,走好工农互促之路。
初冬渐寒,却难掩村民眼角眉梢上的喜意。在沂水县诸葛镇下梭峪村的鱼塘里,正红、金黄、黑白等各色金鱼自由游弋,划出一道道波光粼粼的弧线。金鱼寓意富贵吉祥,对村民而言,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富贵鱼”。
“今年我们又新上了4个品种,和附近18个村庄237户养殖户签订了合同,预计养殖户今年户均增收1.04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4.6万元。”诸葛镇苗氏金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苗健表示,他们目前和国内外1000余客商达成稳定产销合作关系,形成了育、管、购、销一条龙共富链。
近年来,沂水县引导支持镇村梳理现有特色产品,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把产品做成优品,成为独具特色的地理标识。龙家圈街道小匡庄村一年就能制作20多万张桑皮纸、创造产值近千万元,他们深耕传统,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院东头镇四门洞村人底气十足地把“有一种幸福,叫我家在景区”,写到了街边高墙上,走出了一条景区与村庄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镇域经济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偏远乡镇缺乏项目落地平台的实际,沂水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开发区、产业功能区作为项目“飞入地”,各乡镇作为项目“飞出地”,将新招商项目、搬迁企业落户“飞入地”,通过建立税收分成激励机制,项目共建、收益共享,调动双方积极性,推动企业集聚抱团、产业集群发展,击破镇域发展瓶颈。
依托这一模式,“飞入地”许家湖镇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5亿元,获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沂水县最偏远的圈里乡,通过“飞地经济”落地大项目,财政收入十年增长10倍,2023年达到5700万元,由全县倒数第一名跃升到第8名。
“中国食品城”“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这座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屡屡带给外界惊喜。除了紫皮糖、沙琪玛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沂水还是酶制剂、割绒布生产冠军,食品产业的九大门类都能在这里找到实体企业。
沂水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做强食品产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最现实、最有力的抓手。通过梳理培强小麦加工、玉米加工、花生加工、生姜加工储藏、畜牧养殖、地瓜加工、大豆加工七大农业全产业链,该县持续推动食品产业链前拓后延,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增值,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增收优势,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富完口袋富脑袋
给乡村振兴添“里子”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让农村更加和美宜居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沂水县从群众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入手,发展品质民生,提质公共服务,办好惠民实事,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沿着宽阔洁净的“四好农村路”沂蒙二路驾车慢游,沿途既可体验沂蒙风情,亦能亲近田园。辗转来到龙家圈街道寨里村,仿佛走进了绿满沂蒙花满村的世外桃源,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
以村美、路美、水美、田美、院美为标杆,沂水县先后开展了“我的家乡我建设”、路域环境综合提升、“绿满沂蒙花满村”等整治活动,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使得村庄净起来、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全域整治与全域旅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县域环境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寨里村往西北行进29公里,就到了泉庄镇尹家峪村。凭借着金龙山“百桃”牌有机蜜桃和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农文旅融合、景田村一体化发展”,这里成为“理想田园的样板”。
“我们大力实施‘文旅活县’战略,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融合,把红色、生态、山水、历史、文化旅游点连珠成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构建‘天上王城、人间彩虹、地下奇观、红色沂蒙’旅游产品体系。”陈士贤介绍,院东头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泉庄镇成为山东省首个乡镇整建制全域3A级景区,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202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沂水县还先后在青岛、深圳、济南举办招商旅游推介会,推出“夜游沂河”等特色旅游产品,持续叫响“山东好客·沂水情长”“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文旅品牌。2023年,沂水县接待游客1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亿元,分别增长62.1%、65.4%。
去年9月以来,“村村有好戏”在村民的家门口热情开唱。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人鼓捣起二胡、唢呐,沂蒙好戏不断,幸福生活也在蔓延。
2023年,沂水县设立并颁发首届“沂河文艺奖”,创办《沂河文艺》双月刊,“沂蒙文艺奖”获奖数全市第一;并创作“崮乡三部曲”,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大规模的文艺创作展演活动,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该县还提档升级1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和150余个农家书屋,并连续多年为农家书屋按最低2000元标准配发图书,推动健身器材向自然村覆盖,有效解决了群众阅读、健身场所少的问题。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曾表示,山东是农业大省,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等都走在全国前列。“未来,要努力强化农业产业深度全面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这份力量有多重,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未来,沂蒙山腹地里还将酝酿怎样的奇迹、创造多少惊喜,所有人都翘首以盼。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通讯员 温敏 沙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