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播期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在地下为害小麦根部,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翻种。根据市植保站及各县区植保站近期挖查情况,结合当前气候条件及历年资料综合分析,预报我市秋播地下害虫总体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其中蛴螬中等发生,金针虫偏轻发生,常发地块中等发生,蝼蛄轻发生。
预报依据:
1、幼虫密度较高。9月中下旬,各县区挖查各种茬口地下害虫10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91头,其中蛴螬占65.3%,金针虫占20.7%,蝼蛄占14.0%,各茬口平均虫量:玉米茬1.65头/m2,大豆茬1.5头/ m2,花生茬2.6头/m2。蛴螬在各种茬口、不同土质中仍是优势种;不同茬口中,玉米田、花生田、大豆田虫口密度较高。
2、气候条件总体有利。2024年秋季(9-10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总体气象条件对地下害虫发生较为有利。
3、耕作因素对其控制力降低。近期我市农田墒情适宜,加之深耕深翻面积所占比例仍然较低,秋播前深翻晾晒面积小,有利于地下害虫孳生和繁殖为害。
防治指标:蛴螬2头/㎡;蝼蛄0.1头/㎡;金针虫3头/㎡。
防治措施:
1、深翻土壤,精耕细作,人工拾虫并适当调整秋播期可减轻受害。
2、药剂拌种处理: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可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辛硫磷等成分的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兼治苗期蚜虫、红蜘蛛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地区,可选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其复配制剂进行包衣或拌种;有条件的县区,可推广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绿僵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包衣或拌种时应优先选用种衣剂剂型,并添加含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免疫激活蛋白等成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能力。
3、土壤处理: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拌种相结合进行防治,土壤处理可以亩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随后将其翻入土中。也可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兑水1-2公斤,拌细土20—25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随后翻入土中。
注意事项:
1、随拌随播,不可久置。小麦用杀虫剂拌种后,一般堆闷2-3小时,最多5-6小时,待药剂被麦种吸收后随即播种。一般小麦用杀菌剂拌种后,应随即播种或阴干后立即播种。
2、严格按照拌种操作规程,防止人畜中毒,最好实行统一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