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种鲜食水果,具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有“水果皇后”之誉,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草莓产业迅速发展,2017年全国种植面积达230多万亩。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为害,北京地区主要病虫种类为“三虫四病”,三虫为二斑叶螨、蓟马、蚜虫,四病为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安全生产,本期将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进行总结,以期对草莓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1.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又名白蜘蛛,是一种世界性害螨,与其他昆虫纲害虫不同,叶螨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叶螨科。
为害症状:二斑叶螨喜欢在叶片背面取食危害,有明显的趋嫩性和结网习性,受害叶片被害初期为许多细小失绿斑点,随着螨量增加开始在叶面、叶柄及枝条间拉网穿行,叶片很快失绿,呈褐色变硬,直至枯黄脱落。
图1 A:成螨;B:卵与若螨;C:为害状
习性与发生规律:二斑叶螨在露地以每年6-7月为为害盛期,在保护地以冬春季节为害严重。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20代以上,北方12~15代。在露地以成螨在树皮裂缝、杂草根部及落叶覆盖处群集越冬,在保护地周年繁殖为害。
防治措施:清理残株:清洁田园,彻底铲除杂草、残株并集中掩埋,以减少虫口基数。每年夏季换茬时,利用夏季高温进行闷棚处理。
培育净苗:二斑叶螨通常通过幼苗进行传播,应当重点加强苗期管理,育苗前清理育苗环境,对携带叶螨的幼苗,及时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二斑叶螨天敌种类很多。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天敌主要是捕食螨,其中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persimilis的防控效果最为明显。
化学防治:二斑叶螨对常用杀螨剂,如阿维菌素、哒螨灵、唑螨酯等多种药剂均产生较高抗性,应停止使用。可选用30%乙唑螨腈悬浮剂3000倍液、43%联苯肼酯悬浮液3000倍液进行防治,但在使用该药剂时要做到均匀细致,一个生长季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次,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2.蓟马
为害草莓的蓟马主要有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intonsa,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
为害症状:蓟马以若虫和成虫锉吸嫩叶、花和果实的汁液造成为害。嫩叶被害可使叶片皱缩、变黑,严重时导致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花、果被害可导致果实畸形形、表皮粗糙,影响品质。
图2 A:卵;B:成虫;C:危害果实;D:危害叶片
习性及发生规律:蓟马虫体小,成虫产卵于叶表皮内,成、若虫常潜伏于花心、花瓣的重叠处,具有强隐蔽性。蓟马的发育受温度影响较大,l2℃开始活动,20℃~25℃为活动盛期,30℃以上活动减弱,因此,保护地草莓每年春秋冬季是蓟马危害高峰期。
防治方法:
清理环境:蓟马喜欢在花内危害,尽量不在种植区周边种植开花植物。上一茬拉秧后及时清洁田园,彻底铲除杂草、残株并集中掩埋处理。每年夏季换茬时,利用夏季高温进行闷棚处理。
培育净苗:尽管防虫网难以阻挡蓟马的扩散,但蓟马自身扩散能力有限,应当加强隔离,定植前进行净苗处理,以减少定植时的虫口基数。
物理防治:蓟马对蓝色具有很强的趋性,在蓟马发生期每亩悬挂蓝板(25×30 cm)30片,同时在蓝板上涂抹聚集信息素,可有效提高诱集数量。
生物防治:蓟马的天敌种类较多,有小花蝽、捕食螨、寄生蜂和微生物等,可以通过人工释放或保护自然天敌防治蓟马。
图3 A、B:东亚小花蝽成虫、若虫;C:小花蝽取食蓟马;D:斯氏钝绥螨
化学防治:由于目前用于防治蓟马的有效药剂较少。目前可以选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000-2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0倍液整株喷雾进行防治。
3.蚜虫
蚜虫是草莓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为害草莓的蚜虫主要有瓜蚜AphisgossypiiGlover和桃蚜Myzus persicae,属半翅目,蚜科。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群集在草莓嫩叶、叶柄、花序、果实处为害,吸食汁液导致嫩芽萎缩,叶片皱缩卷曲、不能正常展叶,果实生长受阻,形成畸形果;分泌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光合作用,使草莓失去商品价值。
图4 A、B:危害花;C:煤污病;D:危害叶片
习性及发生规律:
蚜虫成虫分有翅型与无翅型,繁殖能力强,常年均可为害,具迁飞性和扩散性,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气候干旱、少雨,适宜蚜虫发生。蚜虫危害从定植开始一直延续至采收结束,11月至翌年3月为盛发高峰期。
防治方法:
阻隔、诱杀蚜虫:黄板诱杀蚜虫,每亩悬挂(30×40 cm)黄板30~40块,可有效降低虫口数量。在棚室防风口处设置40目以上的防虫网阻止蚜虫的进入,或挂银灰色的薄膜条驱避蚜虫。
生物防治:蚜虫的天敌种类很多,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可保护和利用蚜茧蜂、瓢虫、食蚜蝇等进行防治。
图5 A:食蚜蝇;B:瓢虫;C:蚜茧蜂成虫;D:蚜茧蜂寄生蚜虫
药剂防治:10%吡虫啉可湿性粉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4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杀蚜烟剂进行防治,亩用量400~500克,傍晚闭棚后点燃熏杀,第2天开棚通风即可,由于草莓连续采摘,尽量不要在采收期使用。
4.草莓灰霉病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侵染草莓花蕾、浆果,也侵染叶片、叶柄、果梗与茎等处。
为害症状:灰霉病菌引起果实腐烂通常发生在开花期的末期开始侵染,花器染病后变成黄褐色,初期在花萼上呈现水浸状针眼小点,后不断扩展,并由花萼延及子房、果柄。果实染病受害后产生油浸状浅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果实,并向果内扩展,果实成熟时使果肉腐烂。
图6 草莓灰霉病为害症状
习性及发生规律:保护地草莓灰霉病多发生在果实成熟期,侵染处都产生灰褐色霉状物。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植株生长过密、光照不足、通风换气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发病时期为每年11月份到翌年3月份。
防治方法:定植后尽量保温降湿,发病前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熏烟防治。发病后首先将病残体清理干净,可喷施5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嘧霉胺水剂1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或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5.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由Podosphaera aphanis白粉菌目叉丝单囊壳属草莓白粉菌引起的病害,属于子囊菌门。
为害症状:属专性寄生菌,主要为害草莓的果和叶,其次为花、果梗,严重时叶柄也可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长出白色粉状物,花蕾受害后花瓣呈紫色,不能正常开放;果实发病后长出白色和灰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图7 草莓白粉病为害症状
习性及发生规律:分生孢子一般多在晴天的下午飞散侵染,病菌的生长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15~27℃,当大气湿度达40%~80%发病最为严重。每年深秋至早春如遇连阴雨、少日照天气时有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保护地发病前或初期可以每周用硫磺熏蒸3~5小时,连续多次。发病后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20-40克/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凯润)20-40毫升/亩、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60-90毫升/亩、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3~4次。
6.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fragariae与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引起的一种高温、高湿型真菌性病害。
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和花瓣。草莓染病后的明显特征是局部出现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期产生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图8 草莓炭疽病为害症状
习性及发生规律:该病原菌的生长适温为28~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因此,该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20-40克/亩、45%咪鲜胺水剂900-135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5000倍液等防治。每7-10天喷施1次,发病重时可5-7天,连续2~3次。
7.草莓根腐病
主要由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曲霉菌属Aspergillus以及青霉菌属Penicillium引起,这些病原菌主要为害草莓根茎部。
为害症状: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根的中心柱呈红锈色至深褐色。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毫米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变褐,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图9 草莓根腐病为害症状
习性及发生规律:根腐病为低温域病害,为害程度与土壤湿度、温度有关,土壤中的水分达到近饱和点时、温度低于10℃时,病原菌才能产生和释放游动孢子,因此,在冷凉潮湿的土壤中利于该病的发生。一般发病高峰期为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份,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或发病轻。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枯死苗连根拔起,并在病穴内撒石灰消毒,对所有植株进行灌根处理,可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10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700倍液。每7-10天灌根1次连续灌根2~3次。可在发病前用哈茨木霉菌1500-2000倍、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灌根,可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