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普遍雨水频降,对中药材种植影响较大,菊花、丹参、黄精、金银花等受灾较严重。即使是排水及时、受渍害影响较轻或没有明显渍涝的田块,因受连续降雨及高温高湿的影响,病虫害也极易暴发,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因此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消退后应及时清理田块、防治病虫或改种其它作物。
一、灾后加强基地排水
及时疏通田间沟渠,防止积水,缩短中药材受淹时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要及时安排动力排水,抢时间排除渍水。已倒伏植株及时扶正,清理叶片上的淤泥,让药材恢复生长。
二、及时清理受灾基地
雨后适时及早清理受灾基地,及时清除折断、坏死的药材植株地上枝叶。整株死亡的,要将植株根部全部挖出,并在根穴四周撒施生石灰或托布津、多菌灵等药粉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同时进行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
三、加强病虫害防控
渍涝过后容易诱发各种病害,如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青枯病、细菌性角斑病等,要提前加强预防,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控制病虫害扩散蔓延。
3.1根茎基部病害
根茎类药材受渍涝灾害后易发根部病害,主要包括镰刀菌、腐霉菌、疫霉菌、白绢病菌、立枯丝核菌等各种病原菌引致的病害,包括白术疫霉根腐病、栝楼枯萎病、黄精根腐病、菊花枯萎病等。防控措施主要是在农业措施的基础上,选择使用32.5%苯甲·嘧菌酯(阿米秒收)+烯酰吗啉,或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精甲霜灵等,按照1000倍液左右进行稀释,对植株进行喷淋处理。
3.2 茎、叶、果实等部位的真菌及卵菌病害
受雨水及高温高湿气候的影响,中药材地上部分植株很容易发病。主要包括炭疽病菌、链格孢属、拟茎点霉属、灰霉病菌、镰刀菌、疫霉菌等病原引起的炭疽病、灰霉病、黑斑病、叶枯病、疫病等。防控措施主要是在排干积水后,乘天施用60%唑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或75%百菌清稀释1000-1500倍液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使用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悬浮剂15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世高,10%)+咪鲜胺锰盐(施保功,50%)1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1500倍液进行连续喷雾,每次间隔7天,施药两次后注意观察病情;如果茎基部流胶病等发生较为严重,可以使用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直接进行涂抹,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加75%肟菌·戊唑醇进行涂抹。
3.3 细菌性病害
受大风及雨水的影响,细菌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细菌性病害主要靠水流传播,所以排除积水是第一要务,同时,可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噻唑锌、噻菌铜、中生菌素、氯溴异氰尿酸、喹啉铜、氢氧化铜等进行防控。
3.4主要虫害
随着雨水减少,要注意虫害的暴发。安徽省中药材上常见虫害主要为蚜虫、红蜘蛛、蓟马、瓜绢螟、斜纹夜蛾、烟粉虱等。可在田间悬挂黄色诱板、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在幼虫或若虫时期,可使用阿维菌素+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防控蚜虫、蓟马、烟粉虱等;使用阿维菌素+丁氟螨酯防控红蜘蛛;使用甲维盐+虱螨脲或氯虫苯甲酰胺防控瓜绢螟、斜纹夜蛾等。注意药剂的混合及交替使用。
四、抢抓药材基地设施维护
山药、丹参、黄精、瓜蒌、半夏、金银花等基地的田间设施应及时抢修维护。若遇到连续高温暴晒天气,可在中药材田间打桩或建拱棚覆盖遮阳网,防止雨后暴晒和田间高温高湿导致中药材根腐死亡。
五、科学施肥
结合不同药材品种,根据生长状况和渍害情况,以花果入药的中药材植物,要注重配施磷钾肥;根茎类中药材,适当增施钾肥,或植物生根剂。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黄精、菊花、白及等药材可喷施以磷钾肥为主的叶面肥,可结合杀菌剂同时喷施,以促进植株生长、恢复生机,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六、因地因时合理提前采收
如药材进入采收季节,对重楼、黄精、白及、白芍等多年生根茎类药材和菊花、夏枯草等花类、叶类、全草类药材,如受涝害较为严重,应及时组织抢收,减少损失。药材产地干燥必将成为自然灾害后减损的最大瓶颈,对于专业干燥设备不足的基地,即将进入采收期的药材,可趁天气晴好适当提早进行采收,及时干燥加工。
七、及时改种补种
对于受损较轻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或新移栽基地,可以通过补播、补栽、补插等方式,及时查苗补苗,减少损失。对于受灾十分严重,确实很难恢复的中药材品种和基地,可以通过深翻改土,按照轮作的原则,改种其它药材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