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沂河新区社会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切实抓好全年中药材种植和田间管理,持续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生产水平,保障中药材稳定、安全、有效供给,市农技中心制定了《2025年全市中药材全生育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5年3月5日
2025年全市中药材全生育期生产技术
指导意见
围绕“鲁十味”、我市道地药材,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着力提升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水平,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落实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一、花类药材关键技术要点
主要品种为金银花、菊花、玫瑰、红花等,重点做好基地清理、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等措施。
(一)做好基地清园消杀。要在返青前,清除枯枝、杂物,对大田进行一次全面消杀及整理,并对作业道进行全面消杀处理。采用大田密植模式的地块,要及时去除病、死、弱株,注意保持合理的田间种植密度,改善植株群落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单产水平。
(二)做好植株整形修剪。对多年生花类药材品种,合理的植株形态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以金银花为例,建议将植株修剪为“伞塔型”或“棒棒糖”型,株高和冠幅应保持在1.3米左右,方便后期管理及采摘。修剪时要疏剪密枝,留足开花母枝。应特别注意,幼龄期金银花植株(5年龄以内)应选择在休眠期进行修剪整形,以促进植株快速生长。
(三)做好田间肥水管理。根据不同品种中药材生长特点,科学进行肥水管理。花类药材全生育期内保证“三肥四水”,以提高产量。早春时应及时施用“萌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施用10-20kg,促进植株返青抽芽;开花后应及时施用“花后肥”,以复合肥(15-15-15)为主,每亩施用15-30kg,以补充植株的开花消耗,促进营养生长;秋冬季土壤封冻前应及时施用“冬季基肥”,以农家肥及土杂肥为主,每亩施用2000-3000kg。结合施肥,做好萌芽水、花前水、花后水、冬前水的浇灌,汛期要注意排涝。
花类中药材产量形成后,要严格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其他相关技术规程要求及时进行采收,防止开花后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根及根茎类药材关键技术要点
主要包括丹参、桔梗、黄精、黄芩、百合等。根及根茎类药材重点做好春季播种、保苗,防灾减灾等工作。
(一)多年生品种抓好春季出苗。春季出苗返青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越冬多年生中药材的后期长势。应密切关注早春天气变化,适时撤除苗床上的覆盖防寒物,避免过早遭受冻害、过晚影响出土;对畦面和作业道进行全面消杀,待畦面墒情适宜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加快地温回升,促苗出土生长。
(二)当年生品种抓好春播春管。丹参、桔梗等品种播种要“宜早不宜迟”,尽可能延长植株生育期,提高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要提前对种子(苗)进行检查或处理,检查是否有腐烂或发芽现象,做好种源鉴定和外观检查,避免使用带病苗、带虫苗以及非药用品种。要对种子(苗)进行筛选或分级,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和气候变化,适时抢墒种植,有条件的基地建议配套使用水肥一体化,栽种时期应不晚于4月底。推荐使用根段、种苗移栽,起垄覆膜栽培,争取做到“一播(栽)全苗”,提升药材出苗率及单株鲜重。
(三)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根及根茎类药材施肥,应“基追结合、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一次性施足底肥,视植株生长情况适时适量进行追肥。其中,多年生品种需肥量较大,需要每年追肥。于出苗前,行间开浅沟追肥,建议每平方米施饼肥50g、三元复合肥(15-15-15)50-100g。当年生品种的需肥量较小,应以有机肥为主,搭配施用复合肥。丹参结合春季整地,建议每亩施用农家肥2500kg,磷酸二铵15kg;结合中耕锄草,视植株长势,每亩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丹参、黄芩、黄精、桔梗等品种要注意浇透“蒙头水”,提高出苗率;遇特别干旱时建议采用移动式喷灌设施进行喷灌,禁止大水漫灌。
(四)抓好夏秋季防灾减灾。根及根茎类药材多数不耐涝,应高度关注气象预报,做好汛期防涝。雨季来临前,提前检查疏通排水沟渠,填补找平大田内洼地块,视雨情备好清淤排水设备。暴雨过后,尽快清理作业道及畦面,对大田进行全面消杀,减少病虫害发生。
三、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关键技术要点
主要包括山楂、瓜蒌、皂角、酸枣仁等,应突出抓好整形修剪、设施维护、花果管理及水肥管理,注意适时采收、规范化开展产地初加工及贮藏。
(一)抓好整形修剪。结果数量是果实及种子类药材产量形成的关键,进行整形修剪时应以提高“结果率”为主要目标。对于低龄幼树,应对骨干枝进行轻剪,促多发枝,扩树冠;对于初果期幼树,重点缩剪直立枝,应采取“弯、拐、别、压”等措施,培养形成结果枝;对于盛果期植株,重点回缩和疏除老旧结果枝,促进形成新的发育枝和结果枝,并使其均匀分布。
(二)抓好设施维护建设。对于瓜蒌等藤本类植株,建议采用棚架式立体种植模式。当茎蔓高度超过30cm时,在植株旁2m处架设水泥立柱,立柱高度应超过1.5m,每个植株附近用竹竿、铁丝等连接至水泥柱上,引蔓上行。
(三)抓好花果管理。在开花初期或座果初期,视情采取有效的人工干预措施,提高座果率。例如,瓜蒌的花期,适时进行人工授粉,提升授粉率,增加座果率;山楂的盛花初期和幼果膨大期(花后3-4周),叶面喷施赤霉素或硼砂水溶液。喷后座果不理想时,可于盛花期(花量约60%)补喷一次。
(四)抓好水肥管理。果实及种子类药材种植第一年时应以有机肥为主,结合土地深耕翻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00-1000kg。第二年起,要在开花前进行追肥,在植株附近开穴或沟,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20kg。应注意根据气候条件,在植株萌芽、花前期、落花后、果实膨大期和土壤封冻前进行浇水。
(五)科学安排采收时间。适时采收对果实及种子类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过早采收,易导致药效成分积累不足,药材质量不合格;过晚采收,易导致药材变质,对后续加工及贮藏带来不利影响。例如,酸枣应在9-10月,果实完全变红后进行采收,用竹竿或机械打落收捡,杜绝“抢青”等不科学的采收行为。
(六)规范化开展产地初加工。果实类药材收获后易发生腐败、变质、走油等现象,影响药材质量及商品性,应及时进行规范化初加工,保障药材质量。例如,瓜蒌采收后,建议采用隧道式烘干机或烘房进行低温干燥处理,不建议自然晾晒,防止瓜蒌出现霉点及黑斑;山楂采收后应用切药机切片,及时烘干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