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头连着百姓的餐桌,一头系着农业产业的未来,是不容有失的民生工程。自“农安护民”农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沂水县迅速响应,通过底数托清、培训赋能、执法亮剑、检测护航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力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一、谋定后动,精准摸清产业脉络。行动伊始,沂水县立即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县级层面动员部署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按照“全面覆盖、分类登记、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全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各类生产主体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生产经营状况。截至目前,已摸清种植业主体数量1009家,畜牧养殖主体数量926家,水产养殖主体数量140家。同时,厘清农药经营店490家、种子经营店369家、肥料经营店51家、兽药经营店70家,种子、肥料、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58家,形成了详细的生产主体名录和投入品经营主体“一张图”,为后续精准监管奠定坚实基础。

二、靶向赋能,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围绕不同群体的特性与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与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托2025年冬春农民大培训,集中利用1个月的时间,在18个乡镇开展基层农兽药残留限量规定培训,现场发放禁限用农药名录等宣传材料5000余份,累计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等18场次,2712人次。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组织官方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集中培训7场次,630余人次。此外,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精心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微课程、短视频10个,为农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亮剑执法,强力打击违法行为。开展“绿剑护农”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对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在农资市场,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检查,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禁限用农(兽)药等违法行为。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大对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大户的巡查力度,督促其严格落实生产记录、用药间隔期等制度,严禁使用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剂。自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出动执法车辆68车次,执法人员272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82家,签订规范经营责任书76份,发布典型案例2期,办结农资类案件18起,从源头上保障了群众用药用种用肥安全。

四、检测把关,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制定《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全面、系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计划开展县级定量检测1660批次,其中种植业1400批次,水产品60批次,畜产品200批次。目前,围绕韭菜、芹菜、黄瓜、辣椒、生姜、乌鳢等重点产品,完成县级定量检测203批次,各乡镇完成干式农残速测2320批次,胶体金速测456批次。此外,积极督促生产主体落实自检责任,搭建起“县级抽检+乡镇快检+主体自检”三级检测体系。以黄山铺镇汇博现代农业园区为例,已开展速测103批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积极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工作,今年以来,累计开具74276张,为农产品上市筑牢“第一道防线”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沂水县将继续秉持“四个最严”原则,坚持“下狠手、强监管”工作基调,持续深化“农安护民”农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沂水县农业农村局 王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