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品质,圈里乡积极谋划、多管齐下,以“村口路口家门口”为三条主线,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活动,逐步构建起“党委领航赋能,片区互促共进,村网精细治理,户户携手同行”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格局。
一、做好科学谋划文章,谱写环境整治“规划曲”
圈里乡秉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片区打造、网格管理”的规划思路,为“村口路口家门口”系列环境整治活动精心布局,确保整治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一)以点带面,树立示范标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示范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高标准整治。在村口,打造特色入口景观,彰显乡村独特魅力;在路口,规范周边秩序,营造景观亮点;在家门口,引导村民美化庭院,营造温馨居住氛围。通过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激发周边村庄和村民的整治热情,带动全乡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
(二)点线结合,形成联动效应。以示范点为“点”,以村与村之间的主要道路、河流沿线等为“线”,将各个点串联起来。在村口和路口等关键节点重点打造的同时,对连接各点的道路和河流沿线进行集中整治。清理道路两侧垃圾杂物,规范广告牌设置,加强道路绿化美化;对河流进行清淤护岸和生态修复,打造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环境。通过点线结合,形成整治的联动效应,带动沿线村庄和区域的环境改善,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整治效果。
(三)片区打造,突出特色亮点。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特点、文化底蕴等因素,将全乡划分为幸福浯河里片区、莲花彩田片区、花漾浯河片区、唐王花开片区、旗山水韵片区五大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每个片区明确整治目标和任务,突出特色和亮点,形成各具风格、相互呼应的整治格局,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四)网格管理,实现精细治理。结合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按照“五有”工作要求,将农村公益岗人员下沉到村网格里,包片到人、责任到人。网格人员对所负责网格区域的环境卫生、绿化苗木、公共设施等进行管护,定期对绿化苗木进行松土、施肥、除草、浇水。建立网格巡查制度,定期对网格内的环境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网格管理,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无死角、无盲区,实现乡村环境治理的精细化、常态化。
二、锚定关键主线文章,奏响环境整治“攻坚曲”
圈里乡聚焦“村口、路口、家门口”整治三条主线,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工程,力求从细微处着手、在整体上发力,全面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绿化工程提“颜值”。为有效降低绿化采购成本,圈里乡优先选用本土适应性强的苗木与自播力强的根生花草,如卫矛、金鸡菊、山桃草等。采购花种自行育苗栽植,并积极鼓励各村对月季等植物开展剪枝扦插扩繁工作,多举措最大限度实现成本压缩,高质量完成村口路口的绿化。而家门口则鼓励村民低成本打造小花园、小菜园,为自家门前增添一抹亮色。同时,网格团队定期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确保苗木成活与景观效果,提升乡村“颜值”。
(二)美化工程提“气质”。深入挖掘圈里乡特色农业、独特文化、红色印迹,利用残垣断壁拆出石料打造长城墙、桃花墙、蜜桃墙等文化墙10余处,利用河道清淤石材、就地取材打造微地形30余处。巧用本地玄武岩资源,在村口、路口等公共区域打造特色广场,并秉持节约原则,到山上移栽树木用于广场绿化,为广场增添绿意。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村庄周边环境,营造整洁、美观、有序氛围,凸显乡村文化气质。
(三)亮化工程焕“光彩”。在村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合理布局确保照明无死角。对全乡12个路段、2354盏“照我回家”工程路灯进行编码,实施“一杆定位”系统服务管理,提升路灯管理精细化水平,并助力社会治理工作。建立健全路灯维护管理制度,成立维护队伍,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及时更换损坏灯具,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点亮乡村夜晚。
(四)净化工程筑“底色”。圈里乡将净化工程作为提升乡村环境质量的关键抓手,全力筑牢乡村洁净“底色”。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加强垃圾收集、运输与处理,提高清运频率,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加大农村污水处理投入,提高收集与处理率,加强运行管理。同时,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同守护乡村洁净。
三、奏响群众动员文章,唱响环境整治“同心曲”
在“村口路口家门口”系列活动中,圈里乡充分认识到群众的力量,积极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宣传引导,唤醒环保意识“共鸣点”。通过宣传栏、“村村响”大喇叭、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举办环保知识讲座,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组织村民代表到环境整治示范村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多元激励赋能,点燃群众参与“动力源”。开展“美在农家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建立信用积分制度,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情况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对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村民给予信用加分,在贷款、就业、评先评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三)志愿引领示范,搭建干群携手“连心桥”。邀请退休党员干部教师、在校大学生等乡村人才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免费粉绘乡村振兴等主题墙1.6万平,打造乡村文化长廊。组织志愿者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扫、绿化养护,深入村口、路口、家门口,与村民一起清理垃圾、种植花草,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同时,志愿者们还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长效监督保障,筑牢整治成果“防护墙”。成立环境整治监督小组,定期对各村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设施维护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要求限期整改。设立环境整治举报热线和举报信箱,鼓励村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下一步,圈里乡将以“村口路口家门口”为三条主线,持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工程,巩固并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防止环境问题反弹。秉持从“细”处雕琢、往“实”处深耕、以“干”展现担当的理念,推动圈里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圈里乡人民政府 于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