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山东沂南:水肥一体化为基 干群合力抗旱保秋粮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有声朗读:

连日高温晴热,正值生长关键期的秋粮作物正经受严峻“烤”验。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迅速部署,科学统筹,党群同心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兜住民生“安全线”、稳住农业“基本盘”。在与旱情较量的过程中,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技术与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成为关键支撑。

抗旱保粮,科技先行。沂南县将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应对干旱、节本增效的核心举措强力推进。依托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及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补贴,该县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引领与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该技术显著的节水性、节肥性和节工性,正日益显现强大的抗逆防灾威力。在湖头镇前水由村,得益于水肥一体化,玉米亩产去年已突破800公斤,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尤为关键的是,在持续干旱时,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精准快速补水,高温胁迫下,滴灌可调节田间微气候,降低冠层温度,有效减少高温导致的花粉败育和授粉不良,为作物稳产筑牢防线。

同时,沂南县精准聚焦增产潜力,以水肥一体化“双效驱动”。一方面算“节本账”,水肥直供根系,减少蒸发流失,同步灌溉效率高,实现节水35%以上,亩均节省人工158元。另一方面算“增收账”,去年应用该技术的小麦亩均增产15%—20%,低产田增幅高达33%,亩均增收260元。

位于长虹岭地带的蒲汪镇马家拐头村,拥有220亩的连片田,但过去土地贫瘠,产能低下。2024年,其中20亩地率先试点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亩产达600公斤,远超其余土地,实现产量翻番。“点”的突破激活了“面”的潜能,2025年沂南县应用面积突破3万亩,预计中低产田单产可提升35%以上,新增粮食产能367.5万公斤,相当于新增1.05万亩“无形良田”。

技术的落地生根,离不开一线精准服务的强力支撑。面对旱情发展,沂南县农业农村局同步派出4支抗旱农技专家小组,采取分片包联,深入田间查看旱情,大力推广粮油作物、林果、设施农业抗旱减灾技术,因地制宜科学给予应急指导。指导种粮大户科学加强肥水管理,根据作物长势和旱情精准施策,提升作物自身抗逆力,有效构建起上下一心、协同共管的抗旱格局。

在全县抗旱保民生的行动中,基层落实尤为扎实。界湖街道将抗旱减灾作为重要任务,组建10支“党员抗旱先锋队”,深入村庄逐户逐田摸排旱情,详细掌握农作物受旱面积、土壤墒情、水源储备及群众用水需求。基于摸排情况,先锋队与农技专家协作,科学调度水源,针对不同区域旱情特点制定具体应对方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

基础牢,则抗旱能力强。界湖街道持续夯实农田水利根基,今年在李家独树、竹园等54个涉农村居,新打抗旱机井17眼,配套铺设地下抗旱水管,修缮水渠,更新老旧管道管件,新建机井管道看护房。同时,界湖街道利用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向种植户推送《高温干旱应对指南》等预警信息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坑塘堰坝、沟渠、机井、河道等可用水源进行灌溉。截至目前,街道抗旱服务力量已解答种植户咨询120余次。

当前,沂南县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应对策略,将“主动仗”打在旱情发展之前,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增效,到专家技术组的精准指导,再到党员干部的靠前服务与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一套“科技赋能+组织保障+一线实干”的组合拳,为秋粮稳产丰收、守护百姓“粮袋子”构筑起最坚实的防线。

(来源:人民网)

上一条:山东沂南:科学调配水源 护稳农民“粮袋子” 下一条:兰陵县组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科技赋能,助力种植业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