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是农业种植大县,年均农膜覆盖面积达45万亩,农膜使用量约2800吨。近年来,针对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中存在的成本高、农户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莒南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引领,通过“注重组织领导、注重科学策略、注重多维发力、注重创新回收”四个“注重”,有效破解推广难题。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29873.5亩,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莒南经验”。
一、注重组织领导,构建高位推进机制
莒南县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提级管理,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镇街等部门协同推进。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街落实”的工作格局,为项目高效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注重科学策略,开展精准靶向推广
针对花生覆膜面积占比高(全县花生常年覆膜种植面积约33万亩,占全县地膜覆盖总面积的82.5%)、加厚地膜影响下针结荚的技术难题,莒南县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及时调整推广方向。
一是优化作物布局。将甘薯、设施蔬菜、蓝莓等高效益作物作为加厚地膜推广重点,黄烟种植区则依据生产实际,主推全生物降解地膜。
二是技术攻关破瓶颈。试验示范花生膜上打孔播种栽培技术,在春阳农机化合作社建立试验示范田30亩,破解花生下针结荚难的减产风险。
三、注重多维发力,有效扩大覆盖范围
一是源头推动。邀请地膜生产企业参加全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座谈交流会,掌握加厚地膜与全生物降解地膜销售及需求情况,开展补助政策解读,精准对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发放地膜补贴3604.5亩。
二是主体带动。依托合作社专班及各镇街,对全县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摸排,建立覆膜作物及种类数据库,结合“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行动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2025年完成116家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补贴推广面积16169亩。
三是项目联动。创新性将地膜推广与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农膜污染防治等项目联动融合,招标推广加厚地膜3000亩、全生物降解膜2000亩。
四是专项突破。联合烟草公司开展黄烟地膜专题培训,种植关键期联合开展专项指导。2025年,完成黄烟产区地膜推广补助面积5100亩(加厚高强度地膜1100亩、全生物降解地膜4000亩)。
四、注重创新回收,推动破解治理难题
一是技术赋能。大力推广省级主推技术“花生秧膜回收利用技术”,以“花生覆膜栽培-挖掘式条铺机收获-机械摘果-除膜揉切机秧膜分离-残膜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实现残膜离田率95%以上、花生秧残膜除净率95%以上。
二是体系支撑。积极构建完善农膜回收贮运体系,全面推进农膜回收利用。目前已建成县级农膜回收中心1处、固定回收站8个、临时回收站点20个,实现全县覆膜区域全覆盖。
三是长效监管。实施补贴承诺制,要求受益主体签订回收协议,并开展春秋两季季节性“地膜清理回收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户分类处理废弃农膜,确保农膜“用得好、收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