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如何兼顾?近年来,沂水县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通过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产业链衔接、利益共享等举措,让农业生产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既破解了环境难题,又点燃了乡村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兼顾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一、废物资源化:让农林垃圾变废为宝
针对蔬菜种植、林果培育等产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处理难题,沂水县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突破点,真正实现的资源高效利用,变废为宝。
农林废弃物燃料化利用,“燃”起绿色新动能。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沂水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凭借在生物质热电联产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将茄子、辣椒等尾菜秸秆“吃干榨净”,产生的电能并入电网,产生的蒸汽通过管道输送,服务周边企业生产,炉灰则加工为有机肥原料反哺农业,形成“尾菜—能源—肥料”循环链条,为解决尾菜资源化利用难题提供了路径参考。
农林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堆”出还田有机肥。在沂水县泉庄镇,金龙山合作社响应发酵粪肥或粪源商品有机肥推广,建设有机肥料厂,将桃树枯枝粉碎后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桃园,今年已施用3000余吨,既减少化肥使用,又提升了蜜桃品质,其生产的“百桃”牌蜜桃获得中国、欧盟、美国有机认证,实现了“废弃物-肥料-优质农产品”的有效转化,为解决农林秸秆资源化利用难题提供了路径参考。
二、产业循环化:让生产环节衔接高效
通过整合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环节,沂水县构建起相互支撑的农业循环链条,让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提升了产业整体效能。
“畜-肥-粮”种养循环模式,构建园区小循环。白羚生态农业形成“牧草种植-奶羊养殖-粪污还田-羊奶加工”闭环:流转土地种植的牧草作为奶羊饲料,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反哺草场,新鲜羊奶则加工为多元产品,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9000万元。
秸秆饲料化、粪污肥料化,完善镇域中循环。宏昆农场整合镇域种植秸秆与养殖粪污,将秸秆加工为牛饲料、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种养环节的紧密衔接。这一链条既让农场年省饲料费80多万、增收有机肥外销款近80万,也使农户获秸秆收入、作物亩产增3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镇域农业产业的整体效能。
三、利益共享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多方
循环农业的推进,通过县级统筹、镇村联动,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和村集体发展,形成生态与民生协同提升的局面。
县级层面统筹整合资源,搭建能源中心与收储网络,为镇村两级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村级通过设立56处秸秆收储点、369个粪污利用站点,推广“散户收集-村级暂存-就近还田”模式,直接惠及5万户农户;镇级则依托26家项目实施主体,建设粪污集中收储站点,形成年处理20万吨能力。
从县级统筹到镇村联动的模式创新,成功将循环农业的生态效益转化为民生红利,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在乡村扎根、惠及群众。沂水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既破解了环境治理的痛点,又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更让农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