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崔家峪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村民依赖传统作物种植,收入单一且不稳定。近年来,村“两委”紧扣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以党支部领办为引领,引进锦鲤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专业运营+利益联结”模式,不仅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探索出一条“小锦鲤”游出“大振兴”的特色路径。
一、党建引领定方向,精准破题谋新路
面对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崔家峪村“两委”坚持“问题导向+市场思维”,通过三步走破局:一是深调研找方向。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赴江苏、广东等地考察观赏鱼市场,结合本村水源清洁、气候适宜的生态优势,锁定“高品质锦鲤养殖”为突破口;二是聚合力抓落实。在驻村第一书记牵头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专家论证可行性,最终确定利用村南废弃莲藕池(原集体闲置资产)改造升级,引入社会资本合作;三是强保障促落地。通过“党支部领办+企业运营”模式,将100余亩闲置土地整体打包出租给山东圣蒙臻德集团,签订10年租赁合同,年均租金20万元,既规避村级运营风险,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多元联动聚合力,利益共享促共赢
村党支部坚持“项目落地不是终点,带动群众增收才是关键”,构建“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机制:一是就业增收“稳饭碗”。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参与养殖基地务工,设置投喂、清塘、巡检等岗位,人均月工资3000-4000元,实现“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二是技术赋能“传帮带”。针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户,企业提供“三免费一保底”支持(免费苗种、免费技术培训、免费上门指导,保底价统一收购),已带动10户村民发展家庭养殖,预计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三是分级拓销“解后忧”。合作企业实行“分级定价+兜底回收”机制,按体型、花纹、色泽等标准将锦鲤分为“大路货”“精品货”“极品货”三级,对应差异化市场价格,既保障农户稳定收益,又确保鱼品精准对接目标市场。
三、严控品质筑根基,科技赋能提效益
项目方始终将“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从源头到销售全链条严格把关:一是苗种优选强基础。基地规划20个养殖池(已建成12个),引进红白、昭和、大正三色等13个优质品种,首批投放鱼苗280万尾,通过精细化投喂、水质监测等技术保障生长环境。二是分级筛选提价值。严格执行“一选(30天初筛)、二选(中期复筛)、三选(上市终筛)”流程,重点淘汰畸形、色差、体型不佳个体,保留花纹清晰、体型匀称的高品质鱼。今年5月投放的鱼苗,预计11月可上市30公分左右成鱼,优质个体单条售价达300-500元。三是技术护航增效益。配备专职技术员每日巡查,记录鱼苗生长数据,通过科学管理将养殖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四、以点带面促振兴,全域联动绘新景
平邑县崔家峪渔业养殖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223万元,建设藕渔、藕虾共生塘20座,打造布局科学、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健康养殖基地,为县域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2025年,平邑县以该项目为引领,全域推进渔业转型升级:计划培育骨干养殖基地1处、科技示范户2户,重点推广大水面生态养殖、循环水生态养殖2项主导产业,预计实现养殖面积4.4万亩、总产量1.39万吨、总产值4.62亿元;同步实施的崔家峪村养殖设施改造工程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功能,打造“渔业生产+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产业从单一养殖向三产融合升级。下一步,平邑县将持续深化标准化池塘改造项目,推广绿色循环水养殖技术,以崔家峪村为支点,辐射带动更多村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让“一条鱼”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