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症状:小麦染病后,小麦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并有斑驳状黄绿相间的条纹。茎基部老化变硬,节间缩短,心叶黄化,严重者心叶枯死。
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轻者主茎尚能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节抽穗。该病在麦田一般成片发生,严重时甚至全田发病。
传播途径:小麦黄花叶病毒以土壤禾谷多粘菌为媒介,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度过不良环境,秋播后土壤中的病残根内或散落的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在适宜温、湿度环境条件下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孢子内的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并进行增殖和向上扩展, 环境条件适宜时可以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发病条件: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左右,土壤湿度高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一般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不表现症状,次年2月至3月上旬感病植株开始发病,拔节期危害最重。气温升高至20℃后,花叶症状逐渐消失,出现隐症。
防治措施:
1. 早春病毒病发生时,要及时补肥,加速苗情转化,减缓病情发展,降低危害损失。上体措施: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同时每亩1-1.5斤尿素(1-2%尿素水溶液)+4两磷酸二氢钾,或用0.01%芸苔素10-15克,兑水50公斤叶面补肥。
2.药剂防治。选用阿泰灵(6%氨基寡糖素·链蛋白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宁南霉素(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或其它治病毒病的药剂,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
为提高防效,叶面肥与防病毒药剂可混合喷雾,视病情7天再防1次,促苗尽快恢复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