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至3月4日,我市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平均降水量40.2毫米,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解除了旱情,对全市小麦返青和起身生长极为有利。各县区要抓住时机,迅速行动,因地因苗分类施策,全面落实春季田管关键技术措施,促弱控旺稳壮,确保小麦苗情转化升级。
一、趁墒追肥,促弱转壮。弱苗麦田要尽快趁墒追肥,并在拔节期再次追肥,每亩每次施纯氮4~5公斤(尿素约8~10公斤),促进小麦茎蘖早发快长,增加亩穗数,促进穗分化。同时,根据土壤肥力和根系发育情况适当配施磷钾肥,促进根系下扎,健壮茎秆,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壮苗、旺苗不要抢追,要后移至拔节前后追肥,旺苗要较常年增施2~4公斤氮肥。
二、适时镇压,保墒控旺。降水结束后,土壤表层易形成土壳、板结,不利于小麦返青生长。待表土晾干后,要尽快开展镇压,起到压碎土壳、破除板结和增温保墒、控旺防倒作用。对没采取镇压措施或镇压控旺效果不佳的旺苗麦田,要在起身期前后进行化学控旺,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严防后期倒伏。
三、早抓严防,精准防控。田间湿度大,气温回升后,利于杂草加速生长、病虫发生蔓延。要密切关注病虫草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预测预报,组织做好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做好茎基腐病、纹枯病防控。化学除草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晴天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4℃时进行,阴雨天、大风天、寒潮来临前禁止用药。
四、科学应对,防范灾害。返青后小麦抗冻性逐渐下降,一旦遭遇寒潮冻害,可能影响穗分化,造成较大产量损失。各县区要持续紧盯气象变化,落实以水调温、生长调控等防范和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倒春寒”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