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沂水县道托镇“雨润青山”片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曾经的矿坑边坡上,油葵新芽破土而出;复垦后的荒地上,艾草随风摇曳;工厂车间里,智能机械臂精准挥舞;新硬化的村路上,白皮松与二月兰交相辉映……这片曾经的矿区,正以“村企共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矿渣山变成“致富田”。站在韩家曲村的油葵种植基地,64岁的村民季大爷弯腰轻抚嫩绿的幼苗,眼眶微湿:“去年这时候,这里还堆着矿渣,风一刮满脸灰。如今油葵苗刚冒头,我这老矿工倒成了‘新农民’。”2024年,道托镇打响矿产资源整治提升百日攻坚战,韩家曲村联合正祥、鑫润两家矿产复垦120亩土地,其中95.66亩转型为油葵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季中远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费、基地务工费加上油葵收益分红,村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村集体还能创收10万元。”
向西五公里的西曹河村,1500亩艾草基地宛如绿色地毯铺展山间。村民曹洪军戴着草帽穿梭田间,动作麻利地除草:“以前的矿坑整治后种上了艾草,环境好了,一天还能赚100来块。”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架起桥梁: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村民负责种植管护,山东品禾公司包销产品。村党支部书记曹佃菊翻开账本:“去年光是组织用工就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艾草加工车间建成后,还能解决50个就业岗位。”
春日的阳光洒在鑫明篷布厂区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七彩光晕。技术员曹淑东操控着6米整幅篷布生产线,脸上带着自豪:“在青岛打工时月薪5000元,现在家门口操作智能设备,月入7000元还管吃住。”这个盘活60亩闲置用地建成的项目,让刘家上庄村70%的劳动力实现“出家门进厂门”。总经理曹洪坤指着车间的电子屏介绍:“我们和周边10个村签了定向用工协议,村民经过培训直接上岗,技术工人年均收入能到7万。”
矿山披绿生“金银”。沿着新硬化的正祥二路驱车前行,道路两侧新栽的白皮松亭亭玉立。正祥建材负责人张君峰蹲下身,轻轻扶正一株树苗:“我们投入100多万元搞绿化,既是为矿山‘补妆’,也是给子孙存‘绿色银行’。”远处的矿坑边坡上,工作人员正在播撒波斯菊花种,到夏天这里就成了‘七彩梯田’。
在青山铺村东的艾草基地,青年志愿者孔祥瑜带着孩子们进行农科研学。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艾草的成长,笔触稚嫩却生机盎然。“去年这里还是乱石岗,现在成了自然课堂。”陈老师指着规划图说,“等艾草研学基地建好,城里人周末都来打卡。”
同达道路建材项目工地,打桩机轰鸣作响。项目经理赵伟指着规划图说:“这块60亩的低效用地建成中草药加工车间重生后,能解决80个就业岗位。”并在区域内全力构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
要素联动促振兴。暮春时节的片区联席会上,道托镇党委书记王军军用“三把钥匙”解读共富密码:“村企共建不是简单帮扶,而是让土地、人才、生态等要素产生化学反应。”
春深似海,道托镇的故事仍在续写。当油葵花海邂逅矿山绿浪,当加工车间遇见生态田园,“雨润青山”片区用“要素联享、产业联营、治理联动”的创新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正如相关负责同志在项目推进会上所言:“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找到价值,让每双手都能触摸希望,这才是‘沂水后花园’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