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临沂日报》专题报道
费县农村产权价值转化试点
工作进展
一起来看看吧~
“这100万元的授信,真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近日,在费县胡阳镇多富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凤永展示了他办理的“设施农业大棚登记证”,这个证书明确了其合作社所辖大棚的具体产权信息。陈凤永通过抵押该产权获得了100万元“农证贷”授信额度。
蔬菜大棚能抵押贷款,这在以前陈凤永想也不敢想。在过去,农村产权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是常态,是掣肘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其中专门提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聚焦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难题,费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农村产权价值转化工作。
如何唤醒农村闲置资源,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费县以农村产权价值转化赋能为抓手,探索创新农村产权价值核算体系、体制机制和价值转化赋能实现途径,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价值支撑体系,破解乡村振兴、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难题,让沉睡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充分释放农村改革带来的红利。
胡阳西红柿属于费县特产,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颇负盛名。早在20世纪40年代,胡阳镇就开始种植西红柿。2023年4月,为了扩大影响力走组团发展的路线,该镇6个村的合作社成立了山东胡阳喜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带动农户标准种植。“种植西红柿需要扩建大棚,购买种子、化肥等,特别是今年八、九月份,正是批量购买种子、化肥的时段,需要资金约100万元,这可把我们急坏了。”陈凤永说道。
在这之前,他们曾单独去银行寻求贷款,可是,跑了十余家银行都吃了闭门羹,给予的答复都是“大棚这样的资产不能申请贷款抵押”。
尝到政策甜头的不只是陈凤永的合作社。日前,记者来到费县西葫芦种植大户孙百胜的合作社,谈到蔬菜大棚抵押授信贷款这事,他高兴地说:“这事可管了!大棚的授信证办下来,就可以抵押贷款。我这22个大棚给评估了600万元的价值呢!”
近几年,孙百胜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2023年,他带领200余农户,建设西葫芦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大棚启用后,孙百胜着急了,他还需要部分启动资金。孙百胜去银行咨询得知,类似蔬菜大棚这样的农村资产,因为难以界定产权,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这让他一筹莫展。
7月10日,全市农村产权价值转化在费县试点启动,使原来农村产权“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费县农村产权价值转化赋能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产权范围和转化形式,重点围绕10类农村产权进行转化授信,用于盘活、经营、开发、抵押等。加快农村产权价值量化交易、授信融资、转化增值,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民提供更多优惠贷款扶持政策。
为了打造政策“直通车”的运行平台,由临沂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依托临沂农业发展集团,设立了临沂市农村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是集交易鉴定、定价评估、产权流转、抵押融资、不良资产处置等于一体的农村产权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全面掌握现有资产、资源、品牌的数量、位置、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运营开发等信息。
“交易服务平台的建成,加速了产权价值的灵活变现,各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转化路径。”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超介绍,薛庄镇彩山前村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人文优势,将闲置宅基地改建为民宿,村里三百年的桂花树、漫山遍野的仙人掌、独具特色的奇石成为游人观赏、网红打卡的绝佳目的地。节假日期间,500多元的民宿“一院难求”,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户均年增收7200元。
目前,已实现全县村居全覆盖,登记产权信息24.6万条,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5.85亿元、非经营性资产31.13亿元,集体资源性资产50.84万亩。
“下一步,费县将聚焦乡村振兴投入不足、活力不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乏力等困难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产权价值转化机制,着力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费县县委副书记张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