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农民日报 | “双社联合”带来“四方共赢”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 17:03

“双社联合”带来“四方共赢”

——山东临沭县卢官庄村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兴村富民

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如何进一步挖掘粮食产能?粮食生产专业村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种粮农民如何在保障种粮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收入?社会化服务组织如何快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能力?

时代出考题,改革来破题。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并采取“以好换孬”“以近换远”等形式进行集中连片调整,再对接社会化服务组织金丰公社,开始探索“党建引领、双社联合”发展之路。

如今,“双社联合”已换来“四方共赢”:临沭已有68个村庄推广该做法,粮食产量连续3年实现单产、总产“双增”;卢官庄村通过新增种植面积和参与分红等方式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参与入股农民每亩获得800元保底收入,每年获得约200元/亩分红收入,还能放心外出打工或到合作社务工;金丰公社已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粮食生产专业村与农服组织的“双向奔赴”

“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还有近150万元的欠债,年轻的村民都出去打工了,有些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回忆起2021年以前村庄发展遇到的窘境,卢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洪本至今心有余悸。

这样的情况,在临沭不是个例。截至2022年底,该县37.14万农村户籍人口中,有14.04万青壮年外流,留在农村的以老年人和妇孺为主,“老人耕种”“低价流转”等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村庄开始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道路,能够整合土地资源,但在先进机械、精细管理等方面,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往往“有地却不挣钱”。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孕育出金正大、史丹利等农资行业龙头企业的县,临沭有农服组织发展的土壤,特别是头部企业金丰公社,靠着人才、技术、装备、订单、金融等优势资源,走出临沂,服务全国,逐渐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一。同时,这种大型农服组织作为乡村“外来人”,在扩大服务规模时,正面临着服务小地块成本高,与当地村民打交道难、调地难等困扰。

一拍即合,双向奔赴。卢洪本介绍,2021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用时大半年,在村里整理出了约1000多亩连片土地,考虑到自身种地不专业,就把目光投向了临沭金丰公社。“直接与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打交道,省去了很多沟通成本,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服务规模,还可以专心抓增产,提升服务质量。”金丰公社负责人董书通告诉记者。

于是,从2021年11月开始对接,到2022年3月,卢官庄村正式与金丰公社临沭县社签订了“党建引领、双社联合”合作协议。

抓住优化土地关系和利益联结“两大核心”

“咱把4.6亩土地交给别人种,麦子每亩都能打到一千二三百斤,比自己种收入还高,可让咱这些老农民服了气。”今年70岁的卢官庄村村民卢西义笑言。

“这两年,我们重点应用了‘两拌三喷’、节水灌溉、高性能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新技术和新装备等,在卢官庄村实现了‘多打200斤、多收200块’的增产目标,为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惠,赢得了当地的认同。”董书通说。

一次合作换来多方共赢,这在临沂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尤元勋看来,关键在于抓到了两点:“一是抓住了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核心,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为平台,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手段,实现了土地化零为整;二是合理搭建起村集体、农户与农服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方共损共荣,在推进增产增收上拧成了一股绳。”

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由村集体负责“拼地”,再交由金丰公社托管种植,即村集体先与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协议,金丰公社再与村集体签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议,对村集体组织起来的地块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服务。双方在保障农民土地每亩每年800元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其余收益由农民、农服组织、村集体、合作社按照2∶3∶3∶2的比例进行分红。

这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当起了“业主”、包保村内事,金丰公社则专心做好“服务商”、致力专业事,农民对农服组织的看法,也从“拿我的地挣钱”变为“帮我种地挣钱”。目前,卢官庄村全村整合的土地面积已达1600亩,全程实现机械化、精细化、数字化耕种,播种、施肥、喷药等数据实时上传、全程追溯,田间作业情况随时可以查看,使得种植成本下降了20%,收入增加了20%以上。

为改革驱动和加速推广搭建“共富平台”

在“党建引领、双社联合”设计下,“村”“社”“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是“股东”,也是种植参与者,一方面参与日常运营、生产监督等;另一方面,有能力的种田能手直接参与种植服务,获得工资性收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经营主体,不仅负责推进土地整合“最初一公里”,更负责群众利益从“地头”到“口袋”的“最后一公里”。农服组织是服务商,以服务入股“双社联合”,把效益同粮食产量相挂钩,实现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增收”的立场转换。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卢官庄村“党建引领、双社联合”做法,不仅实现了“四方共赢”,也很好地解答了“谁来种粮、怎么种粮”问题,为粮食主产区找到了乡村振兴路径。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破解共性发展难题的探索,自然很快引来了各方关注。临沂市和临沭县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以深化改革为核心,以加速推广为目的,集聚政策资源,搭建“共富平台”。

临沭县于2022年出台推广意见,打出“组合拳”:连续3年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对农服组织购买的农机,在享受政策补贴的基础上进行再补贴;投入200万元奖励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村集体,投入150万元联合山东农担公司,给予“强村贷”贴息;创新开展“政策保险+商业保险”双险模式,在政策性保险基础上,附加购买350元/亩的商业险;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930万元,支持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

“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在产粮区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社服组织’做法,构建‘村社农’三位一体的增收共富机制;在蔬菜、林果等产区,鼓励瞄准产业链条上‘农民办不了’的环节进行创新创造,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模式。”尤元勋说。(记者 吕兵兵)

来 源 | 农民日报

上一条:【农村大众】头版头条:费县探索农村价值转化路径! 下一条:如何唤醒沉睡的农村资源?——看费县实施农村产权价值转化赋能乡村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