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清,费县马庄镇豹窝村村民,现任费县昇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为了改变传统种植业的困境,王友清只身远赴他乡,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用“小木耳”带动了乡村的大发展,带领群众走上发家致富“快车道”,助推产业振兴。
筚路蓝缕,蹚出致富增收“新路子”
马庄镇南豹窝村地处山区,人均耕地稀少,年均收入微薄,可以说村民“十年九贫”。1992年,王友清为了家乡人民摆脱原有生产模式困境,找出一条致富增收新路子,只身来到黑龙江东宁县,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挖掘、种植黑木耳,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黑木耳种植、管理等技术。2004年,回到老家的王友清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种植黑木耳的好路子。王友清不仅没有把学到的技术“藏起来”,反而经常深入到种植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答,指导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黑木耳种植户的栽培质量。并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反复试验、研究,进行品种选育,使用木屑原料,塑料菌棒,快捷装袋机,使用林下种植,原料及人工成本费的投入每亩节省6000元。菌包也由原来的下地栽培时间提前30天开口,每菌包开口数量增至210个,提高了木耳的产量,亩增产值7000元。当年带动了全村20户农民加入到了黑木耳种植行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打开“新格局”
农业发展需要同心协力,共同助力。王友清始终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经济发展,带动农户致富 ”的根本宗旨,2010年3月成立费县昇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注册商标“鑫冠山”,合作社积极为村民提供生产指导、市场信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生产基地创新采用了“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生产模式,通过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增加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生产中严格执行农业部NY5098-2002优质黑木耳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和种植管理新技术,选用优质原料,采用优质地下水源,进行绿色黑木耳生产,生产过程中建立了投入品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档案,确保产品优质化生产。
目前合作社社员逐渐发展壮大到目前的280余户,地栽黑木耳种植面积 1000余亩,合作社年产黑木耳500多吨,提供一级菌种120000余只,菌包120余万袋 ,年产值2000多万元,社员年平均收入5万余元。 黑木耳产品畅销滕州、天津、南京、上海等地。
不遗余力,乡村振兴聚集“新动力”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合作社不断扩大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多年来合作社先后引进黑木耳品种12 个,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应性强、生物转化率高的新品种4个,优化袋料高产栽培配方9个。推广小孔出耳技术、玉米粒基质、雪糕棒培育扩繁一级菌种、大田种植 、菌渣综合利用等新技术10余项。先后进行免费技术培训20余场次,培训人员1200余人次,累计辐射带动黑木耳栽培面积4000余亩,使千余户农民走上了靠食用菌种植致富的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在优先用工、黑木耳栽培、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服务,帮扶带动30个贫困户成功脱贫致富。承担市、县、乡镇现场观摩会50余场次,辐射带动了胡阳镇、薛庄镇、探沂镇、新庄镇和兰山区、河东区、苍山仲村等地的黑木耳生产,促进了黑木耳的产业化发展。
“小木耳”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仍然大有可为,王友清也在不断地探索木耳产业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从单一农产品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再到观光采摘旅游,让小小黑木耳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