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国农民合作社》杂志刊发文章《山东蒙阴:农业园区+合作社 拓宽强镇兴村富民路》,报道了蒙阴县创新“农业园区+合作社”发展思路,引导合作社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把农业园区作为合作社的聚合平台,发展果品种植、循环经济、精深加工、技术服务等多种业态,打造“共富农园”12个。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党委领导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双领双全”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果品产业提档升级。全县先后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285家,带动村集体村均年增收6.6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年增收1.5万元。
为推动合作社提质强能增效,蒙阴县深化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创新“农业园区+合作社”发展思路,引导合作社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把农业园区作为合作社的聚合平台,发展果品种植、循环经济、精深加工、技术服务等多种业态,打造“共富农园”12个。目前,共招引26家种苗研发、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龙头企业,62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融入园区,提升了园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标准化水平。
小煎饼摊出大产业
“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天摊八九十斤,挣100多元,不比出去打工差。”蒙阴县孝诚常路绿色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员薛其娥说。
在袅袅升起的热气与诱人香气交织中,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煎饼,宛如金色蝴蝶翩翩起舞,轻盈地从热鏊上滑落,令人垂涎……在蒙阴县常路镇大张台煎饼文化产业园车间里,只见一盘盘鏊子整齐排列着,1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摊煎饼。他们手法娴熟,不一会儿,一张张煎饼便新鲜出炉,随后通过流水线精心包装,发往全国各地,让这份美味得以广泛传递。
煎饼是常路镇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该镇有煎饼加工合作社12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产优质煎饼5300多吨。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煎饼产业,在引导农户发展煎饼合作社、联合社的基础上,常路镇党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共富农园”的号召,规划建设煎饼产业园,总占地30亩,引入龙头企业1家,8家合作社入驻园区,总投资1.5亿元,建设煎饼标准化厂房、仓储中心1.2万平方米,配套电商直播、煎饼体验馆、煎饼花制作等功能区,聘任职业经理人1名,注册“常路煎饼”品牌,统一销售产品。目前,煎饼产业园吸纳群众就业630余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过30万元。
金蘑菇照亮振兴路
“大球盖菇这一特色农产品,就像会发光的‘金蘑菇’,照亮了村民的增收之路,也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蒙阴县野店镇焦坡村党支部书记、蒙阴县焦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炳法说。
蒙阴县焦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蜜薯为主。2024年,为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提升效益,焦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蒙阴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焦坡村规划建设大球盖菇产业园200亩,建设20个大球盖菇生产大棚,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菌种和技术,合作社引导成员参与菌种种植、成菇采摘、分拣晾晒等环节,为产业园输送劳动力20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和合作社成员实现“双增收”。
为保障菌菇种植基质供应,蒙阴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野店镇每年因果树修剪、品种更新等产生的10万吨果木枝条集中粉碎灭菌后,混合农作物秸秆,制作成大球盖菇栽培的主要基质。出菇后的菌糠,不仅可作为饲料喂养牲畜,还可直接回归农田为果树提供养分,实现了果木枝条和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显著提升了生态环保效益。
目前,焦坡村大球盖菇产业园实现年产鲜菇2茬,每个大棚年产量28万斤,市场均价12.5元/斤,年产值达7000万元,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致富路、生态路。
“招财兔”托起共富梦
“这是今年出栏的第7批肉兔了,今年村集体收入最少也有十几万元!”蒙阴县垛庄镇崖头挡村党支部书记、蒙阴县宝崖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善启高兴地说。
临沂市兔兔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兔育种、技术培训、设备研发生产、屠宰、食品开发于一体的兔业龙头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注册国家专利40多项,研发推出了国内首款兔业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在县、镇党委的支持鼓励下,该公司联合蒙阴县智慧兔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投资5.2亿元,建设集饲料生产、种苗研发、肉兔养殖、兔肉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肉兔养殖共富农园,拥有肉兔育苗棚6座、全自动智能化养殖大棚18栋,带动13个村发展养殖大棚29个,年可产肉食兔幼兔1000万只。
在肉兔养殖“共富农园”的引领下,蒙阴县宝崖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崖头挡村建设养殖小区1处,配套安装兔兔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兔笼,实现喂料、喂水、除粪、控温等全自动控制,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养殖小区最多可存栏肉兔6000只,每批肉兔养殖周期30天左右,日常管理仅需1名工人。2023年下半年,养殖小区完成试养工作,出栏肉兔7批约2.8万只,合作社收益近10万元。2024年,养殖小区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带动村集体增收超过20万元。
蒙阴县通过抓“共富农园”建设,引导合作社入园经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乡镇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三赢”。一是乡镇扩源增收。乡镇通过招引企业入驻,延长产业链条,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增加了财产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为激活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村集体稳定增收。村集体以流转土地、直接投资、参与经营、提供劳务服务等形式参与共富农园建设运营,通过入股分红、经营收益返还等,实现全县94个村集体每年增收约480万元。三是群众就业增收。全县12个“共富农园”一期流转土地7万余亩,带动3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入园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入园务工等途径,户均年增收约5万元。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杂志)